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退之。
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
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年)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韩愈的作品非常多,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门人李汉曾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韩昌黎集》传世。
《全唐诗》编其诗十卷,收录其诗作372首。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2首。
《中华经典诵读·学生必背与诵读古诗词》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
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
贞元进士。
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
后官至吏部侍郎。
卒谥文。
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
有《昌黎先生集》,《全唐诗》编其诗十卷,收录其诗作372首。
(新、旧《唐书》本传、《全唐文》卷三六三)
韩愈生平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少孤,刻苦为学,尽通六经百家。
贞元八年,擢进士第,才高,又好直言,累被黜贬。
初为监察御史,上疏极论时事,贬阳山令,元和中,再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转考功、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又改庶子。
裴度讨淮西,请为行军司马,以功迁刑部侍郎。
谏迎佛骨,谪刺史潮州,移袁州。
穆宗即位,召拜国子祭酒、兵部侍郎。
使王廷凑归,转吏部,为时宰所构,罢为兵部侍郎,寻复吏部。
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愈自比孟轲,辟佛老异端,笃旧恤孤,好诱进后学,以之成名者甚众。
文自魏晋来。
拘偶对体日衰,至愈,一返之古。
而为诗豪放,不避粗险,格之变亦自愈始焉。
集四十卷,内诗十卷,外集遗文十卷,内诗十八篇。
今合编为十卷。
《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72首。
韩愈是北魏贵族后裔。
父亲为小官吏。
韩愈生而失母,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
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
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
15岁避乱宣城,师窦年。
后从学萧存、独孤及、梁肃。
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
25岁中进士。
后三试博学宏词,没有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至京师,任四门博士。
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冬任监察御史。
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求朝廷减免赋税徭役,被贬为阳山令。
遇赦后,任江陵法曹参军。
顺宗即位(805)后,用王叔文集团进行革新。
韩愈写过诋毁王伾、王叔文的诗,后世多谓其反对革新,实际上韩愈在革新中并没有反对言行,他所撰《顺宗实录》也肯定革新措施。
宪宗元和元年(806),韩愈任国子博士,分司东都。
后改河南令。
六年夏,任职方员外郎,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
十二年秋,从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
淮西平定后,任刑部侍郎。
他一生排斥佛教,十四年正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
穆宗长庆二年(822),镇州王庭湊叛乱,时任兵部侍郎的韩愈前往宣抚,成功而还。
四年十二月卒,谥号“文”,世称韩文公。
年谱
大历三年(768年),韩愈出生。
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时任秘书郎。
韩愈三岁时,韩仲卿便逝世。
他由兄长韩会抚养成人。
大历十二年(777年),韩会因受元载牵连,贬韶州刺史,到任未久便病逝于韶州任上。
韩会早逝后,韩愈先是随寡嫂回河阳原籍安葬兄长,但却不得久住,只得随寡嫂郑氏避居江南宣州,韩愈这一时期便是在困苦与颠沛中度过的。
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
其间韩愈赴河中府(即蒲州,今山西永济)投奔族兄韩弇,以得到河中节度使浑瑊的推荐,却毫无收获。
贞元三年(787年)秋,韩愈取得乡贡资格后再往长安。
是年,韩愈在长安落第,生活无所依靠,又传来从兄韩弇死于非命的噩耗。
约在此年末,韩愈因偶然机会,得以拜见北平王马燧,得到他的帮助。
韩愈后曾作《猫相乳》以感其德。
贞元三年至五年(787-789年)间,韩愈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失败。
贞元五年(789年),韩愈返回宣城。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
次年,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遭遇失败。
同年,韩愈之嫂郑夫人逝世,他返回河阳,为其守丧五个月。
贞元十年(794年),再度至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失败。
贞元十一年(795年),第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仍失败。
期间曾三次给宰相上书,均未得到回复。
同年,离开长安,经潼关回到河阳县,于是前往东都洛阳。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因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得试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间,在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董晋逝世,韩愈随董晋灵柩离境。
韩愈刚离开四日,宣武军便发生兵变,留后陆长源等被杀,军中大乱,韩愈因先离开而得免祸。
韩愈随董晋灵柩至洛阳,其后于二月末抵达徐州。
同年秋,韩愈应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之聘,出任节度推官,试协律郎。
同年冬,张建封派韩愈前往长安朝正。
韩愈谈论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操行坚定纯正,却不善于处理一般事务。
贞元十六年(800年)春,韩愈回到徐州,于夏季离开徐州,回到洛阳。
同年冬,韩愈前往长安,第四次参吏部考试。
贞元十七年(801年),通过铨选。
次年春,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
他曾告假回到洛阳,前往华山游玩。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
当时关中地区大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
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
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韩愈在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反遭李实等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贞元二十年(804年)春,韩愈抵达阳山县就职。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春,韩愈获赦免,于夏秋之间离开阳山县。
八月,获授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正式担任国子博士。
元和四年(809年)六月十日,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
元和五年(810年),降授河南县令。
当时,魏、郓、幽、镇四藩镇各设留守藩邸,暗中蓄养士兵,并窝藏逃犯,意图不轨。
韩愈要揭发他们的违法行为,便部署官吏,事先自断他们与百姓往来,等天明就公布,留守官员十分害怕,被迫停手。
元和六年(811年),任尚书职方员外郎,回到长安。
元和七年(812年)二月,复任国子博士。
元和八年(813年),韩愈认为自己才学高深,却屡次遭贬斥,便创作《进学解》来自喻。
宰相看后,很同情韩愈,认为他有史学方面的才识,于是调韩愈为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奉命修撰《顺宗实录》。
元和九年(814年)十月,韩愈任考功郎中,仍任史馆修撰。
同年十二月,任知制诰。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晋升为中书舍人,此后获赐绯鱼袋。
不久,厌恶韩愈的人称他先前任江陵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留他住宿礼遇厚重。
裴均之子裴锷是平庸浅陋之人,裴锷看望父亲时,韩愈在为裴锷送行的文章序中,仍称呼裴锷的字。
这一说法在朝官中引起很大反响,韩愈因此被改授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聘请韩愈任行军司马,赐紫服佩金鱼袋。
韩愈曾建议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必能擒拿吴元济。
裴度未及采行,李愬已自文城(今河南唐河)提兵雪夜入蔡州,果然擒得吴元济。
三军谋略之士,无不为韩愈惋惜(关于《韩愈神道碑》所载关于韩愈此段建议平淮西之事,存疑,暂置于此)。
韩愈又对裴度说:“如今凭借平定淮西的声势,镇州王承宗可用言辞说服,不必用兵。
”他便找到柏耆。
口授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书信,叫柏耆执笔写下后,带上书信进入镇州晓喻王承宗。
王承宗摄于兵威,就上表献上德、棣二州,表示服从朝廷。
同年十二月,淮西平定后,韩愈随裴度回朝,因功授职刑部侍郎,宪宗便命他撰写《平淮西碑》,其中很大篇幅叙述裴度的事迹。
当时,李愬率先进入蔡州生擒吴元济,功劳最大,他对韩愈所写愤愤不平。
李愬之妻入宫禁诉说碑辞与事实不符,宪宗便下令磨掉韩愈所写碑文,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刻石为碑。
元和十三年(818年)四月,尚书左仆射郑余庆因谙熟典章,被任命为详定使,对朝廷仪制、吉凶五礼加以修定。
韩愈被引为副使,参与修定工作。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
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
宪宗览奏后大怒,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
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到潮阳后,上奏为自己辩白。
宪宗对宰相说道:“昨日收到韩愈到潮州后的上表,所以想起他谏迎佛骨之事,他很是爱护朕,朕难道不知道?但韩愈身为人臣,不应当说人主奉佛就位促寿短。
朕因此讨厌他太轻率了。
”宪宗意欲重新起用韩愈,所以先说及此事,观察宰相的态度。
但同平章事皇甫镈憎恨韩愈为人心直口快,怕他重被起用,便抢先回答说:“韩愈终究太狂放粗疏,暂且可考虑调到别郡。
”适逢大赦,宪宗便于同年十月量移韩愈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
元和十五年(820年)春,韩愈抵达袁州。
按照袁州风俗,平民女儿抵押给人家做奴婢,超越契约期限而不赎回,就由出钱人家没为家奴。
韩愈到后,设法赎出那些被没为家奴的男女,让他们回到父母身边。
于是禁止此种风俗,不许买人为奴。
此年九月,韩愈入朝任国子祭酒,于冬季回到长安。
长庆元年(821年)七月,韩愈转任兵部侍郎。
当时,镇州(今河北正定)兵变,杀害新任成德节度使田弘正。
都知兵马使王廷凑自称留后,并向朝廷索求节钺。
长庆二年(822年)二月,朝廷赦免王庭凑及成德士兵,命韩愈为宣慰使,前往镇州。
韩愈即将出发时,百官都为他的安全担忧。
元稹说:“韩愈可惜。
”唐穆宗也后悔,命韩愈到成德军边境后,先观察形势变化,不要急于入境,以防不测。
韩愈说:“皇上命我暂停入境,这是出于仁义而关怀我的人身安危;但是,不畏死去执行君命,则是我作为臣下应尽的义务。
”于是毅然只身前往。
到镇州后,王庭凑将士拔刀开弓迎接韩愈。
韩愈到客房后,将士仍手执兵器围在院中。
王庭凑对韩愈说:“之所以这么放肆无礼,都是这些将士干的,而不是我的本意。
”韩愈严厉地说:“皇上认为你有将帅的才能,所以任命你为节度使,却想不到你竟指挥不动这些士卒!”有一士卒手执兵器上前几步说:“先太师(指王武俊)为国家击退朱滔,他的血衣仍在这里。
我军有什么地方辜负了朝廷,以致被作为叛贼征讨!”韩愈说:“你们还能记得先太师就好了,他开始时叛乱,后来归顺朝廷,加官进爵,因此,由叛逆转变而为福贵难道还远吗?从安禄山、史思明到吴元济、李师道,割据叛乱,他们的子孙至今还有存活做官的人没有?”众人回答:“没有。
”韩愈又说:“田弘正举魏博以归顺朝廷,他的子孙虽然还是孩提,但都被授予高官;王承元以成德归顺朝廷,还未成人就被任命为节度使;刘悟、李祐当初跟随李师道、吴元济叛乱,后来投降朝廷,现在,都是节度使。
这些情况,你们都听说过吗!”众人回答:“田弘正刻薄,所以我军不安。
”韩愈说:“但是你们这些人也害死田公,又残害他家,又是什么道理?”众人都称善。
王庭凑恐怕将士军心动摇,命令他们出去。
然后,对韩愈说:“您这次来成德,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
为什么你到现在仍包围深州,不放他出城?”王庭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
”便和韩愈一起饮宴,正逢牛元翼逃溃围出,王庭凑也不追。
长庆二年(822年)九月,韩愈转任吏部侍郎。
次年六月,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神策军将士闻讯后,都不敢犯法,私下里相互说:“他连佛骨都敢烧,我们怎么敢犯法!”韩愈任职不久,便因不参谒宦官,被御史中丞李绅弹劾。
韩愈不服,称此举经穆宗恩准。
二人你来我往,争辩不止。
宰相李逢吉趁机奏称二人关系不合,朝廷便派李绅出任浙西观察使,韩愈也被改职兵部侍郎。
不久后,穆宗得知其中事由,再任韩愈为吏部侍郎。
长庆四年(824年)八月,韩愈因病告假。
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
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次年三月,葬于河阳。
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追封韩愈为昌黎伯,并准其从祀孔庙。
韩愈主张与成就
韩愈在政治、哲学、教育、文学上都建树卓异。
在政治上,韩愈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并提出君出令,臣行令,士、农、工、商各司其职的说法,“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原道》),而臣不行令、四民不尽职就应受惩罚。
韩愈在哲学上持天命论,认为人的贵贱祸福是命定的,人应顺天安命。
他宣扬“圣人立教”的观点,把仁义道德宣布为“圣人之道”,这个“道”世代相传,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到孟子,构成了一脉相承的“道统”。
他认为佛教、道教的思想与儒家的经世思想是对立的,所以竭力排击佛道,指斥它们破坏封建君臣、父子、夫妇的伦常关系,是国无宁日的祸根。
韩愈排斥佛道、尊崇儒学的思想,对后来宋明理学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韩愈继承孔子“惟上知与下愚不移”的观点和董仲舒的人性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性情三品说。
认为“性”是先天具有的,包括仁、义、礼、智、信“五德”;“情”是由于接触到外界,受到刺激后而产生的内心反应,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
性是情的基础,情是性的表现,只能因情以见性,不能灭情以见性。
人由于各自具有的五德参差不齐,所以人性有上(善的)、中(可善可恶)、下(恶的)三品之分。
中品人性可改变,上、下品的人性不能改变。
人的情按是否合乎“中”(无过也无不及)也分三品。
性的三品与情的三品相对应。
韩愈关于性、情既区别又联系的观点具有反对佛教灭情复性说的积极意义。
在教育上,韩愈主张“业精于勤”、“行成于思”,提倡勤奋学习和独立思考。
他还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这种师生教学相长和青胜于蓝的思想,是精辟的。
韩愈最主要的成就是在文学上。
关于散文和诗歌的写作,他有一整套理论。
第一,他继承儒家的传统观点,认为道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主张用道来充实文的内容,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而道的内涵,就是仁义。
第二,古道载于古人之文,尊尚古道,就要提倡古文。
所以他提出学习先秦两汉古文的主张。
第三,学古的用意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他坚持“词必己出”(《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的写作原则。
第四,用古文的形式写有充实内容的作品,要求作者有扎实的文字修养。
他根据《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养气论,认为“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第五,充实的内容又必须来自现实生活的土壤。
他认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平情绪是使作品思想性深化的原因,因而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送孟东野序》),“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和诗序》)等论点。
这就突破了文以载道观点的局限,对宋代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起了重要影响。
韩愈所作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都有卓越的成就。
韩愈的论说文有的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原道》、《原性》、《师说》等),有的是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杂说》、《送穷文》等),有的则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等)。
这些论说文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有的比喻巧妙,寄概深远,有的用问答形式和幽默笔触,嘲讽社会上的庸俗习气,构思奇特,锋芒毕露。
韩愈的叙事文有的用儒家经书的体式写成(《平淮西碑》等),有的是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写成(《张中丞传后叙》),更多的则是他为别人所写的墓志铭。
这些碑铭往往能写出不同人物的特色,但也有一些“谀墓”之作。
韩愈抒情文中的祭文,有表现骨肉深情的《祭十二郎文》,也有表现朋友交谊、患难生活的《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
韩愈的一些书信和赠序也极具感染力。
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具有小说意味,但和当时一般传奇小说仍有区别。
总体来说,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捭阖,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具有多样的艺术特色。
苏洵《上欧阳内翰书》说是“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很能形容出韩文的主要风貌。
这样的散文,对六朝以来柔靡的骈俪文风,具有扫荡作用。
韩愈又是语言大师,善于对前人的语言推陈出新,对人们的口语进行提炼,如“蝇营狗苟”(《送穷文》)、“贪多务得”、“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等新颖词语,韩文中为数不少,一直沿用至今,丰富了中国语言的宝库。
他主张“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创造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
但他也有一些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来一部分文人也有影响。
韩愈的诗也有独创成就,向来亦称大家。
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奇特雄伟、光怪陆离,善写雄奇境界。
但在追求奇谲的同时,往往也有填砌僻语、生字、押险韵等近于文字游戏的缺陷。
韩诗中也有一些也写得朴素无华,不尚雕绘,本色天然。
韩愈写诗的方法,是“以文为诗”。
这是他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主张在诗歌领域的贯彻。
主要表现为:①把散文的篇章结构、句式、虚词等运用于诗歌写作,使诗的形式散文化。
这种诗体散文化的长处,是比较自由流畅,扩大了诗歌表达的功能。
缺点在于有时把散文的虚词过多地引进诗中。
后代诗人如钱载、翁方纲等,就受了这种影响而变本加厉。
②把大量的议论成分引进诗中,以议论为诗,有时甚至通篇是议论。
宋代欧阳修、王安石的部分诗作,尤其是理学家的诗,就受了这种影响。
但这不符合诗歌以抒情写意为主的特点。
③用辞赋家铺张雕绘的手法为诗。
《南山诗》最有代表性。
这首诗中连用50多个“或”、“或如”、“又如”,又连用14个迭字句,排比形容,层出不穷,别开长篇雕绘的途径。
这类诗有光怪陆离、雄奇纵恣的特色,但也有累赘堆砌、晦涩呆钝、僻词怪字满纸的缺点。
韩愈以文为诗,因而在各类诗体方面,擅长古体,律诗绝句数量较少。
但其律、绝中也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为历来选家、评论家所赞赏。
韩愈诗文,唐代以来久有定评,古文方面评价尤高。
杜牧把韩文与杜甫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读韩杜集》)。
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潮州韩文公庙碑》)。
茅坤选《唐宋八大家文钞》,以韩愈冠首。
诗歌方面,评论则有分歧。
赞扬韩诗的,司空图说它“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撑抉于天地之间”(《题柳集后》),宋代人以为“虽杜子美亦不及”(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叶燮说“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原诗》),总之,都承认他是开派的大家。
持贬抑论者,陈师道以为“退之于诗,本无解处”(《后山诗话》),王世贞以为“韩退之于诗,本无所解”(《艺苑卮言》),近代如王闿运、章炳麟诸人对韩诗也多贬词。
作品
韩愈的作品非常多,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门人李汉曾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韩昌黎集》传世。
《韩愈文集》的古本,以南宋魏怀忠《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廖莹中世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明徐氏东雅堂翻刻)最为通行。
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
今人整理注释的韩集有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童第德《韩集校铨》等。
另外,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者,有宋方崧卿、朱熹,清陈景云、王元启、沈钦韩、方成和今人徐震。
《全唐诗》编其诗十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2首。
韩愈本集和研究资料
韩愈的集子,为其弟子李汉所编,外集为宋人所辑。
现存韩集古本,以南宋庆元魏怀忠所编刻的《五百家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外集》为最善,它保存了不少原本已失传的宋人旧注,今有影印本。
南宋末廖莹中世綵堂本《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经明代徐氏东雅堂翻刻后,最为通行,系全录朱熹《考异》和节录五百家注而成。
廖氏原刻今有影印本。
诗集单行注本,清代有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 两种。
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是另行系年的集注本。
为韩集作校勘或补注而不列正文的,宋代有方崧卿《韩集举正》、朱熹《韩文考异》,清代有陈景云《韩集点勘》、王元启《读韩记疑》、沈钦韩《韩集补注》、方成珪《韩集笺正》,近人有徐震《韩集诠订》。
韩愈生平事迹,见于皇甫湜《昌黎韩先生墓志铭》、《韩文公神道碑》和李翱《韩公行状》,这是最原始的材料。
新、旧《唐书》有韩愈本传,朱熹有对韩愈本传的详注。
编为年谱、年表的有好几种,以宋洪兴祖《韩子年谱》最为详备。
方崧卿《年谱增考》即合刻在洪谱各条之后。
今人徐敏霞有《韩愈年谱》,张清华有《韩愈年谱汇证》。
有关韩愈的研究中,王鸣盛《蛾术编》、郑珍《巢经巢文集》、俞樾《俞楼杂纂》诸书有关条目或文章,具有学术价值。
赵翼《瓯北诗话》、方东树《昭昧詹言》、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中有关部分,是评论诗文的代表著作。
单篇论文,以近人陈寅恪《论韩愈》为最著名。
韩愈后世纪念
墓址
韩愈陵园(韩愈墓),位于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韩庄村北半岭坡上。
此地北望太行,南临黄河,是一片丘陵地带。
墓冢高大,有砖石围墙,翠柏蓊郁,芳草芨芨,枣树成林。
墓前有韩愈祠,明代建筑,三进院落,韩愈雕像坐于祠中。
始建于公元825年(宝历元年)。
墓地处丘陵地带,墓冢高10余米,冢前建有祠堂,计有飨堂三间,门房三间。
祠内共有石碑13通,记载有韩愈生平事迹等。
墓前院内有古柏两株,相传为唐代栽植,有清乾隆年间孟县知县仇汝瑚碑记:“唐柏双奇”,左株高5丈,围1.2丈;右株高4丈,围1.1丈。
1986年11月,韩愈墓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韩祠
韩文公祠(即潮州韩愈纪念馆),位于广东潮州市城东笔架山麓,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被潮人奉为神,潮人并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
咸平二年(999年),在通判陈尧佐的倡导下,韩祠建立。
祠宇据地高旷,构造古雅,占地328平方米,系双层垂檐建筑。
其下层为展览厅,上层辟为“韩愈纪念馆”,阁前石砌平台正中有2米多高的韩愈平身石像1尊。
内分前后二进,并带两廊。
后进筑在比前进高出几米的台基上,内供韩愈塑像。
堂上有对联:“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岭娇;到官才八月,潮平鳄诸,于今香火遍瀛洲。
”祠内有历代碑刻36块,其年代最早者即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从城南移此,置正堂南墙下。
祠内前后二进梁柱,还分悬今人为重修韩文公祠所题写的匾额。
韩祠倚山临水,肃穆端庄。
1988年,原侍郎亭旧址又新建了“侍郎阁”(因韩愈曾任刑部侍郎)。
周围为历代韩祠碑刻和韩愈笔迹。
饶有趣味的是“传道起文”的碑刻,因字形特殊,竟有多种读法。
庭园有碑廊,保存现代名人评价韩愈的书法碑刻。
后山腰为侍郎阁,阁前有韩愈石雕头像,阁内辞为韩愈生平展览馆。
2006年5月25日,韩文公祠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纪念馆
阳山韩愈纪念馆,位于广东阳山县境内,这是为了纪念曾任阳山县令的大文豪韩愈而修建。
展厅内挂满了韩愈在阳山留下的手迹石刻及历代文人景韩诗文的拓片。
展厅内,有一张珍贵的韩愈全身像的拓片。
在纪念馆内,存有肖炳堃的摩刻附有诗及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