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世界名人 申不害简介_申不害的儿子_申不害的故事_申不害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申不害简介_申不害的儿子_申不害的故事_申不害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申不害简介

申不害(前385年-前337年),亦称申子,战国时期法家重要创始人物之一、思想家。

郑国京邑(今河南新郑)人。

《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

以“术”著称,著有《申子》。

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他为丞相,在韩国主持改革,他在韩为相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十五年间便使韩国强盛起来。

公元前354年(韩昭侯四年),素与韩有隙的魏国出兵伐韩,包围宅阳(今郑州市北)。

面对重兵压境的严重局面,韩昭侯及众大臣束手无策。

危急关头,申不害审时度势,建议韩昭侯执圭(古时臣下朝见天子时所执的一种玉器)去见魏惠王。

申不害说:要解国家危难,最好的办法是示弱。

今魏国强大,鲁国、宋国、卫国皆去朝见,您执圭去朝见魏王,魏王一定会心满意足,自大骄狂。

这样必引起其他诸侯不满而同情韩国。

是我免于一人之下,而位于万人之上也。

夫弱魏之兵,而重韩之权,莫如朝魏。

”韩昭侯采纳申不害建议,亲自执圭去朝见魏惠王,表示敬畏之意。

魏惠王果然十分高兴,立即下令撤兵,并与韩国约为友邦。

申不害亦由此令韩昭侯刮目相看,逐步成为韩昭侯的重要谋臣,得以在处理国家事务上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公元前353年,魏国又起兵伐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成侯派人向齐国和韩国求援。

韩昭侯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询问申不害,应如何应对。

“申不害担心自己的意见万一不合国君心意,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惹火烧身,便回答说:这是国家大事,让我考虑成熟再答复您吧!随后,申不害不露声色地游说韩国能言善辩的名臣赵卓和韩晁,鼓动他们分别向韩昭侯进言,陈述是否出兵救赵的意见,自己则暗中观察韩昭侯的态度,摸透了韩昭侯的心思。

于是便进谏说应当联合齐国,伐魏救赵。

韩昭侯果然十分高兴,即听从申不害意见,与齐国一起发兵讨魏,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从而解了赵国之围。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韩昭侯从申不害处理外交事务的卓越表现及其独到的见解,发现这位“郑之贱臣”,原来是难得的治国人才,于是便力排众议,于公元前351年,破格拜申不害为相,以求变革图强。

申不害在韩国变法改革,第一步就是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

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

果断收回其特权,推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

与此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使韩国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

随后,他又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并主动请命,自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申不害为富国强兵,还十分重视土地问题。

他说:“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之本也。

又说:“昔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而俱王天下,何也?必当国富而粟多也。

”( 《申子·大体编》)因而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

同时,他还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

所以战国时代,韩国冶铸业是比较发达的。

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申不害相韩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韩国虽然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却能相安无事,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

申不害是早期的法家。

法家中有三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

申不害的学术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的影响,但他的直接来源是老子还是慎到,不得而知。

但他的哲学思想与慎到有极相似之处,他们都遵循老子的大统一哲学。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申不害认为,自然运行是有规律的,也是不可抗拒的。

他认为宇宙间的本质是“静”,其运动规律是“常”。

他要求对待一切事情应以“静”为原则,以“因”为方法,“因”指“因循”,“随顺”。

“贵因”指“随事而定之”,“贵静”的表现就是“无为”。

申不害把这些原则用于人事,构成他的社会哲学思想。

“无为”主张的渊源即《老子》的“绝圣弃智”,申不害的“无为”,要求的是君主去除个人作为的“无为”,以便听取臣下的意见。

但是,申不害仅仅把这种“静因无为”的哲学思想用于“权术”之中。

为了完善这种方法,他进一步发挥《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要求君主“示弱”,决不是指君主无所作为,只是君主决策前的一种姿态。

在关键时刻,申子要求君主独揽一切,决断一切。

申不害的哲学思想,是君主哲学,是政治哲学。

这种哲学由道家的“天道无为”演化发展来,是他的法家“权术”思想的基础。

申不害主“术”,但他所说的“术”,是在执行法的前提下使用的,而“法”又是用来巩固君主统治权的。

因此他并不是不讲“法”与“势”的。

关于君主的权势,申不害认识得很清楚。

在战国诸侯争霸的情形下,君主专制是最能集中全国力量的政权形式,也是争霸和自卫的最佳组织形式。

他说:“君之所以尊者,令也,令之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之。

”令是权力的表现,是一种由上而下的“势”能。

“权势”是君主的本钱。

申不害提出“君必有明法正义,若悬权衡以秤轻重。

”为了说明“法”,他提出“正名责实”的理论。

“正名”主张,首先由孔子提出。

申不害吸收了这个主张,是名分等级,不得错乱。

与孔子“正名”不同之处在于包括责任、分工的内涵。

申子“正名”的意义在于确定了“主处其大,臣处其细”的大原则,而且把这个原则具体化,即把名分按实际情况规定下来,然后进行任命,听取意见,检查监督。

申不害的“名”,主要是政治概念,他的“名”是法的等值概念,是为人君制定的工具。

所谓实,也就是君主给臣下规定的责任和职权,是臣下遵从君主的规范。

申不害本来是劝戒君主发号施令要慎之又慎的,但其效果是加强了君主的个人专制。

申不害找不到如何提高君主权威,而又能制约君主的方法,这是一个二律背反的问题。

“术”是君主的专有物,是驾驭驱使臣下的方法。

“法”是公开的,是臣民的行动准则,而术却是隐藏在君主心中,专门对付大臣的。

申不害说,“君如身,臣如手”,君主仍要对付大臣是由复杂的社会斗争所决定的。

春秋战国时,臣下弑君,酿成习气。

现实告诉申不害,人君的主要威胁不是来自民众或敌国;而是来自大臣。

他一再告诫君主,对君臣关系要有清醒的认识,就是不相信所有的大臣。

“操杀生之柄”,要求君主掌握生杀大权,强调君主在国家政权中的独裁地位,要求臣下绝对服从君主,即“尊君卑臣”。

君主要独断,要把生杀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绝不能大权旁落。

具体工作可以交给臣下,国君不必事必躬亲。

“课群臣之能”,则是对群臣进行监督、考查、防范。

国君任命了臣下,理所当然地要求臣下忠于职守、严格遵守法令,并要防止臣下篡权夺位。

这是保证行政工作效率和国治民安的重要手段。

以上主要是“阳术”。

但只有“阳术”还不够,还必须有“阴术”。

因为做国君是天下之大利,人人都想取而代之。

“天子轮流做,今日到我家。

”这是从古至今的一句口头惮。

君主要集权,某些权臣、重臣也会想揽权、篡权。

因此,在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之后,防止某些权臣专权、揽权,甚至进行篡权活动就成为当时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

这就要求国君善于控制臣下,及时发现臣下的毛病和阴谋。

为此,君主就需要设一些耳目,及时了解、掌握臣下的情况,后来就发展到搞特务活动。

申不害主张君主“无为”,但大臣必须有能力,而且要有为。

他主张任命官吏必须名实相副,即根据官吏地职务要求(名),看一个人有没有能力胜任(实),然后才能授官。

而不是根据出身血统、也不是根据与君主个人关系的远近授官。

要求管经济要会管经济,管司法的要管好司法,管军事的要会用兵打仗,管行政的则要懂行政、用人,任何人都不能滥竽充数。

这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否定。

《申子》原来有两篇,《汉书艺文志》中说是六篇。

清朝时,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有《申子》的辑本,但不是原貌了。

现存《群书治要》第三十六卷所引的《大体篇》和一些佚文。

申不害资料

申不害画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25299.html

慎子简介_慎子的儿子_慎子的故事_慎子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孔伋简介_孔伋的儿子_孔伋的故事_孔伋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