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B.佩里简介
R.B.佩里,(Ralph Barton Perry;1876~1957),美国哲学家、新实在论者。
佩里生于佛蒙特州的波尔特尼,卒于马萨诸塞州剑桥。
1896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士学位,1897年和1899年先后获哈佛大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
他曾短期在威廉斯和史密斯两学院任教,1902~1946年在哈佛大学任讲师、教授,1946~1948年任格拉斯哥大学吉福德讲座讲师。
1920年曾被选为美国哲学学会东部分会主席。
佩里的著作甚多,涉及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等各个领域,主要有《自我中心的困境》(1910)、《实在论的独立性理论》(1912)、《现代哲学倾向》(1912)、《一般价值论》(1926)、《威廉·詹姆士的思想和性格》(2卷,1935)、《价值的领域》(1954)等。
佩里批判了G.W.F.黑格尔式的客观唯心主义和G.贝克莱式的主观唯心主义。
他指出,一个人在认识事物时,不能离开他和事物的认识关系,因而从认识关系上看,认识的客体总是和认识的主体同时存在的。
他称这种情况为“自我中心的困境”。
他说,唯心主义正是利用这种“困境”论证事物的存在依赖于对它们的认识,或论证事物不能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
但这种论证是错误的,因为这种“困境”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是方法论上的困难,并不能为唯心主义的目的服务。
佩里未提出克服这种“困境”的方法,他只指出,认识的对象不依赖“自我”,是独立于意识或心灵的,是实在的。
但他又认为,知识的对象并不是常识世界中独立实在的客体,而是“中性的实体”,逻辑和数学便是这类实体的典型。
佩里反对把认识看作对事物的反映,把反映论斥之为“二元论”。
他主张“内在独立说”,认为事物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当事物被认识时,可直接进入心灵而变成“观念”,为意识所内涵;被认识的事物和观念是“合而为一”的,它们之间只是关系上的区别。
佩里还提出价值兴趣理论,认为任何事物只要包含有兴趣便获得了价值,兴趣是本能、欲望、感情、意志等情感生活的特征,道德价值就在于各种兴趣的调和或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