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世界名人 孔伋简介_孔伋的儿子_孔伋的故事_孔伋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孔伋简介_孔伋的儿子_孔伋的故事_孔伋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孔伋资料

孔伋画像

孔伋简介

孔伋(前483-前402),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姓子,氏孔,名伋,字子思,尊称“子思子”、“述圣”。

孔子之孙、孔鲤之子。

生于公元前483年(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卒于公元前402年(周威烈王二十四年),终年八十二岁。

相传曾受业于曾子。

与孔子、孟子、颜子、曾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因此旧时以子思、孟子、颜子、曾子配祀孔子于孔庙,所以又与孟子、颜子、曾子并称“四配”。

《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鲤,字伯鱼。

伯鱼生伋,字子思”。

《中庸》大部分为子思所著。

他将儒家的道德观念“诚”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以“诚”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天赋的,遵循天赋本性而行便是人道,研究和学习人道就是教化。

“诚”是天之道,而实现“诚”是人之道。

“诚”贯穿于事物的自始至终,是万物存在的前提基础,不诚则无物。

认为只有天下达到了“至诚”,才可谓穷尽人与万物之性,才可辅助天地的化育,与天地相配合。

他以“诚”作为天人合一的理论依据。

他还提出了“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和修养方法。

他被后人尊为“述圣”,陪享“至圣”孔子,其思想对孟子和宋明理学都有极大影响。

《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

汉唐儒者如郑玄、孔颖达等认为《小戴礼记》中之《中庸》即为孔伋子思所作,宋儒基本都肯定这一说法(偶有怀疑者,如南宋的叶适在其《习学纪言序目》中就表示怀疑)。

程朱一派对《中庸》尤为尊崇,以为“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唐宋开始,“道统”论兴起。

学者一般认为,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中庸》亦为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渊薮之一。

但近世学者对《中庸》是子思所作的传统说法颇有疑问,认为其中有“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语,当出自秦汉之际儒者之口而非子思所撰。

陈盘在《大学中庸今释》中,举隐公元年《左传》“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为例,说明“车同轨”这话,在孔子以前就有。

至于“书同文”,他也认为华夏的文字都是从六书发展下来,春秋时尽管国别很多,然而朝聘天之,会盟诸侯,文书使节交互往来,不可能彼此之间的文字不通晓,这就是同文了。

因此,子思的实际思想究竟是否就是《中庸》的学说,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孔伋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代,徽宗封孔伋为“沂水侯”。

元代,文宗封“沂国述圣公”。

明代,世宗封“述圣公”;后人因此称孔伋为“述圣”,与“复圣”颜回、“宗圣”曾参、“亚圣”孟轲并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26569.html

商鞅简介_商鞅的儿子_商鞅的故事_商鞅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韩非子简介_韩非子的儿子_韩非子的故事_韩非子怎么死的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