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人物 侯云德【】 – 人物百科

侯云德【】 – 人物百科

侯云德简介

侯云德

侯云德(1929年7月13日— ),中国分子病毒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江苏常州人。

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七年制,1962年被苏联医学科学院破格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曾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院士实验室主任,传染病国家重大专项技术总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职务。

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在分子病毒学、基因工程干扰素等基因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以及新发传染病控制等方面具有突出建树,为中国医学分子病毒学、基因工程学科和生物技术的产业化,以及传染病控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新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作为联防联控机制专家委员会主任,与全国著名科学家一起,举国体制,协同创新,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的人为干预获得成功,并获得国际公认。

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400余篇,主要著作9部。

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0项。

获国家新药证书7个。

曾获何梁何利奖,中国医学科学奖。

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8年1月8日,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3月,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2019年12月18日,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侯云德院士在实验室

简介

侯云德是中国生物医学领域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中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他在分子病毒学研究和基因工程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20世纪80年代初他率先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方法,完成了当时中国最大基因组——痘苗病毒天坛株的全基因组测序;构建了一系列新型原核表达载体和病毒基因治疗载体;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抗原表位及其致癌性分子机制等,奠定了中国分子病毒学的研究基础。

他率先研发出国际独创、中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国家I类新药)——重组人干扰素α1b,实现了中国基因工程药物从无到有的“零”突破,随后又在短短数年间相继研制出1个国家I类和6个国家II类基因工程新药。

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侯云德所研制的基因工程药物不仅已应用于上千万患者的临床治疗,而且成功替代国际进口产品并产生数十亿人民币的经济效益。

他主导完成的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对中国改革开放早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侯云德连任三届国家“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的十年间(1987—1996年),中国以基因工程药物发展为重点的医药生物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了飞速发展。

他在中国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建设上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带领“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专家组,顶层设计了中国2008—2020年应对重大突发疫情和降低“三病两率”的总体规划。

他特别强调中国新发突发传染病应对能力的提升,布局建立了多部门、多领域、覆盖全国的传染病检测平台和监测网络,将中国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技术和能力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使中国成功应对了近十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次重大传染病疫情。

他还主导了2009年中国H1N1流感大流行的防控应对和科技攻关,取得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成功干预的先例。

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获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侯云德院士从事科研工作60年,科研成果根植于祖国大地和人民健康事业,为中国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经历

1929年7月13日,侯云德出生于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

1943年,考入江苏省立常州中学。

1948年09月至1955年03月,就读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七年制医本科。

1956年至1957年,就读于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

1958年11月至1962年04月,就读于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病毒学。

1962年04月至1973年05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肝炎病毒研究室主任,助理研究员。

1973年05月至1989年09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感冒气管炎研究室主任。

1973年06月至1995年06月,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4年09月至1985年09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副所长。

1985年09月至1997年09月,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所长。

1986年至1996年,任中国第一至第三届“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1994年06月至1998年06月,任中国工程院医学卫生工程学部主任。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首批)。

1996年至1999年,任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主席。

1998年6月至2004年6月,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1999年,任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99年1月,任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新甲型HIN1流感大流行联防联控机制专家委员会主任。

1999年1月,任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病毒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2020年4月,担任温州医科大学病毒研究院名誉院长。

1.分离了中国的副流感病毒Ⅰ、Ⅱ、Ⅳ型

2.对中国传统中药黄芪的抗病毒和对干扰素的作用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发现黄芪可以抑制某些病毒的繁殖,可以诱生干扰素,增加NK细胞的活性,促进19S抗体形成细胞的产生sIgA水平,增加二倍体细胞在体外的存活寿命,并在临床上证实黄芪可预防感冒并发现黄芪与干扰素的协同作用。

3.发现人脐血白细胞具有较强的干扰素诱生能力,选育出高产病毒株NDV-F系,最终研制成临床级干扰素制剂

4.研制出包括α1b、α2a、α2b、γ等亚型的基因工程干扰素系列产品,其中重组α1b、α2a型干扰素已于1992年获得国家新药证书。

重组α1b型干扰素是国际上独创的一类新药产品,也是中国第一个基因工程多肽药物

5.成功组建成原核高效表达载体pBV220系列及pBV320系列通用型高效表达载体

6.干扰素研究。

对干扰素的研究是从研究副流感病毒开始的。

早在50年代末留苏期间发现仙台病毒有不同的变异株,并证明它对人的致病性;发现该病毒在单层细胞培养上的急性细胞融合现象,并阐明了机理。

以后国际上发展为70年代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时,他的有关著述曾受到广泛重视。

由于他在科研上的突出成就,原苏联高教部破格越过副博士学位直接授予他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他分离了中国的副流感病毒Ⅰ、Ⅱ、Ⅳ型。

70年代初他对中国传统中药黄芪的抗病毒和对干扰素的作用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发现黄芪可以抑制某些病毒的繁殖,可以诱生干扰素,增加NK细胞的活性,促进19S抗体形成细胞的产生sIgA水平,增加二倍体细胞在体外的存活寿命,并在临床上证实黄芪可预防感冒并发现黄芪与干扰素的协同作用。

70年代中后期侯云德同志对人白细胞干扰素的诱生及纯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人脐血白细胞具有较强的干扰素诱生能力,选育出高产病毒株NDV-F系,最终研制成临床级干扰素制剂。

1979年他创立了干扰素mRNA在非洲鲫鱼卵母细胞翻译系统,由于操作系统简便而受到当年国际干扰素大会的高度评价,随后被选入著名的《酶学方法》系列丛书。

1982年他发表了α型干扰素cDNA克隆与表达的论文,成为中国基因工程研究的开创性文献之一。

随后他于1983年采用TGATG序列成功地使融合的α1型干扰素蛋白,1984年他在研究重组干扰素基因表达载体的研究;1987年他和他的学生组建成温控型的原核高效表达载体pBV220系列,现已在全国普遍推广。

1990年又组建成带有原核增强子样序列的pBV320系列通用型高效表达载体。

经过10余年的持续努力,他研制出包括α1b、α2a、α2b、γ等亚型的基因工程干扰素系列产品,其中重组α1b、α2a型干扰素已于1992年获得国家新药证书。

重组α1b型干扰素是国际上独创的一类新药产品,也是中国第一个基因工程多肽药物,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副作用低的优点;因此获得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获得的基因工程产品新药证书已有5个。

近年来,他又在干扰素基因的改造、导向干扰素的研制、妊娠干扰素及中国人基因组干扰素等位基因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1992年他发现并克隆与表达了中国人α1型干扰素基因的2个新等位基因,进而证明新发现的α1c/d型基因在一部分中国人中占有优势;1987-1992年他先后经基因改造获得活性有明显改善并具有应用前景的α1/86D干扰素突变体及γ干扰素与上皮生长因子融合蛋白,1992年他克隆并表达了可能与生殖生理有关的中国人ω干扰素基因,1992年研制成一种具有肿瘤细胞导向性的脑啡肽干扰素。

这些工作使中国干扰素研究能够密切跟踪国际前沿动向,并有所创新。

由于他在中国基因工程干扰素方面的开拓性贡献,曾连续两届作为中国的代表当选国际干扰素协会理事。

7.痘苗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痘苗病毒是最大的动物病毒,它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是当今病毒学中的一项重大课题,在理论和应用上均有重要意义。

早在1984年他就构建了中国痘苗病毒疫苗株(天坛株)的基因文库,经10年努力,现已全部完成该病毒全基因组(189,274kb)的测序与分析,这是国内完成的目前最大的一个生命体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并有多项重要发现。

1985年他在英国《普通病毒学杂志》上首次报道了痘苗病毒基因组的HindⅢP片段,补充更正了国外学者的结论,随后被国外其他学者所证实。

1989年他发现痘苗病毒血凝素是免疫球蛋白超家庭的新成员,这是已知功能的一个病毒蛋白属于该家庭的首例报道。

该工作首先被英国牛津大学的同行所验证并由该校研究免疫球蛋白超家庭的权威Williams博士推荐给美国《实验医学杂志》免审发表。

随后有关的国际权威科学家如研究痘苗病毒的Moss博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病毒免疫学的Oldstone博士(美国Scripps Clinic研究基金会)以及研究HLA分子结构的Wiley博士(哈佛大学)先后来信肯定了该项发现并作出高度评价。

以后英国和美国学者在该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在痘苗病毒及其他痘苗病毒蛋白中发现了更多的免疫球蛋白超家庭成员。

该项研究成果被认为对病毒的起源与进化及病毒与宿主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并且是这一方面的前驱性著述。

1990年他又发现痘苗病毒 HindⅢK片段编码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该蛋白可能与痘苗病毒的毒力有关。

1992年他又发现中国痘苗病毒疫苗株与国外哥本哈根株的基因组序列在侧翼区存在较大差异,为比较和阐明痘苗病毒的毒力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他所领导的中国痘苗疫苗株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

8.新甲流疫苗研制。

2009年,全球突发甲流疫情,国外死亡人数上万名。

在国务院领导下,中国成立了由卫生部牵头、38个部门组织的联防联控机制,侯云德作为专家组组长,针对防控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开展多学科协同攻关研究。

中国仅用87天就率先研制成功新甲流疫苗,成为全球第一个批准甲流疫苗上市的国家。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注射两剂,侯云德则提出不同观点:“新甲流疫苗,打一针就够了!”世界卫生组织也根据中国经验修改了“打两针”的建议,认为一次接种预防甲流是可行的。

2009年的甲流疫情,中国取得了“8项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对流感大流行的成功干预。

这一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一流科学家高度赞赏和一致认同,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9.其它医学病毒基因组的克隆和分析

他从中国妇女性疣组织中分离克隆了一株人乳头瘤病毒6型,经测序鉴定为国际上的一个新变种;他阐明了慢性宫颈炎的病毒病因,并证明乳头瘤病毒16型、单纯疱疹病毒2型和巨细胞病毒与慢性宫颈炎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单纯疱疹病毒2型基因组的基因文库。

在实验室又研制成多种基因工程细胞因子和淋巴因子,并大力促进中国基因工程产品的产业化。

在国内外杂志上先后发表科学论文250余篇;主要著作有7部,部级以上全国性的成果有14项。

他于1981年编著了《干扰素及其临床应用》一书,这是中国干扰素研究方面的第一部论著,该书既有理论深度,又密切联系临床实践,还概括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曾被评为1978-1981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图书。

他1985年主编的《病毒基因工程原理与方法》一书,是中国学者根据国内经验编写的第一部基因工程技术专著,对于推动基因工程技术在中国医学病毒学界的应用起到重要的作用。

1990年他编著了专业跨度极大的《分子病毒学》一书的全部章节,这部100多万字的专著系统介绍了各科病毒的分子结构与功能,概括了国内外及作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80年代国际上分子病毒学的研究进展,也是中国病毒学界的一部最为全面、系统的病毒学专著。

1994年10月第三届亚太医学病毒大会确认他对医学病毒学做出的突出贡献并授予荣誉奖励。

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达50年,在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及痘苗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为中国医学分子病毒学,生物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科学论文约400余篇;主要著作9部,部级以上成果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

获国家新药证书7个。

学术论著

截至2016年11月,侯云德主要著作有《分子病毒学》、《病毒基因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干扰素及其临床应用》、《干扰素》《现代分子病毒学选论》等9部,在中国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论文

侯云德.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与动物病毒的蛋白结构[J]. 病毒学报, 1989(2):197-199.

侯永浩, 金奇, 侯云德. 痘苗病毒天坛株编码Serpin Ⅱ分子功能区抑制细胞凋亡的研究[J].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8, 12(2):181-181.

宇文镐, 侯云德. 痘苗病毒表达载体[J].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1989(5):218-223.

侯云德. 痘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与重组痘苗病毒[J]. 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 1986(6):30-34.

张智清, 侯云德, 李玉英, et al. 应用P_RP_L串联启动子和CIts857调控基因高效表达人γ干扰素[J]. 病毒学报, 1988(2):6-10+98.

侯云德. 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趋向[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1991, 11(6):1-15.

陈南海, 侯云德. 中国痘苗病毒天坛株与WR株基因组的差异主要分布在其外侧区[J]. 病毒学报, 1992(4):303-308.

侯云德.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现状[J]. 中国科技论坛, 1991(1):57-59.

侯云德. 应当制止生产“粗制干扰素”[J]. 病毒学报, 1989(2):107.

侯云德. 人类重要病原体基因组工程和分子致病机理——21世纪有关“人口与健康”的一个关键问题[J]. 中国科学基金, 1999(6):352-357.

侯云德院士,在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楼门口 侯云德与博士导师戈尔布诺娃合影 20世纪90年代,侯云德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会议(2000年3月) 侯云德在中国消灭脊灰证实报告签字仪式 侯云德院士与学生合影(1998) 侯云德院士与学生合影(迎新春,2000) 2006年8月禽流感国际会议,侯云德与外国专家交流 中国疾控中心第一届学术会议,2009年5月13-14日,北京。

侯云德院士做报告:病毒感染的特点及防控措施 2018年8月2日,侯云德为“深圳院士讲坛”做《人类病毒感染与免疫的特点及今后的研究策略》主题演讲 2020年9月22日,侯云德应邀在“南开公共卫生讲堂”作首讲报告“人类病毒感染与免疫的特点及今后的研究策略:人与病毒的博弈”。

侯云德院士(右一)全家福 侯云德获2017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来源:人民日报 客户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27019.html

张金哲【】 – 人物百科

王振义【】 – 人物百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