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人物 赵忠贤【】 – 人物百科

赵忠贤【】 – 人物百科

赵忠贤简介

赵忠贤

赵忠贤(1941年1月30日— ),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院研究员。

辽宁新民人。

曾担任国防课题组业务负责人和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50多年来,除参加国防任务的几年外,他一直从事超导研究,是中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198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陈嘉庚科学奖获得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7年1月9日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长期从事低温与超导研究,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

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在Ba-La-Cu-O系统研究中,注意到杂质的影响,并参与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

赵忠贤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即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和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赵忠贤院士。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简介

赵忠贤于196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是中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超导临界温度很低,广泛应用受到影响,寻找液氮温区的高温超导体甚至室温超导体一直是科学家长期的梦想。

在百余年超导研究史中,出现了两次高温超导重大突破,赵忠贤及其合作者在其中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即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和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赵忠贤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柏诺兹和缪勒关于“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达35K 超导性”(后获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的少数几位学者之一。

该工作与他多年坚持的“结构不稳定性可以导致高临界温度”的思路产生共鸣。

1987 年2月,赵忠贤及合作者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为Ba-Y-Cu-O,推动了国际高温超导研究热潮。

1987 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 物理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此奖项。

1989 年因“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电性的发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集体一等奖(排名第一)。

赵忠贤的第二个主要贡献是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长期的坚持和积累,赵忠贤在探索新的高温超导体方面逐渐地发展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存在多种合作现象的层状四方体系中,有可能实现高温超导。

2008年日本一小组报道了LaFeAsO有26K的超导电性,赵忠贤结合他的学术思路,认识到其中可能孕育着新的突破。

基于LaFeAs(O,F)压力效应研究,赵忠贤提出轻稀土元素替代和高温高压的合成方案。

率先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从26K提高到52K,显著超过了40K的麦克米兰极限。

很快又合成了绝大多数50K以上的系列铁基超导体,创造了大块铁基超导体55K最高临界温度纪录。

2013年,赵忠贤因“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5年,获得国际超导领域重要奖项Matthias奖。

赵忠贤坚持高温超导研究40年。

他注重培养人才,积极为年轻人营造良好环境。

他是中国高温超导研究主要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为高温超导研究在中国扎根并跻身国际前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1年1月30日,出生于辽宁新民。

195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同年,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课题组负责人之一。

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赵忠贤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接触到世界超导研究的最前沿。

1974年2月至1975年9月,在英国剑桥大学等实验室进修。

1976年,从事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

1977年,在《物理》杂志上撰文阐述自己的看法,支持对国际广泛认同的麦克米兰极限提出挑战的那一派观点。

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导材料实验室副主任。

1984年11月,赴美国依阿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

1986年3月,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温带超导联合研究组负责人之一。

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同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7年初,与同事们一起独立发现液氮温区超导体。

1988年,被授予中国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1989年,当选为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

1991年后,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物理研究所超导实验室主任、所长。

同年回到母校中国科技大学,为青年大学生作了一场题为《超导技术研究和我们的使命》的学术报告。

1994—2000年,担任数学物理学部的主任和常委委员。

2004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咨询评议委员会,赵忠贤当选为首届主任。

2015年6月,获2015年马蒂亚斯奖。

2017年1月,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7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赵忠贤获得2016-2017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提名;12月21日,入选“2017年度中国留学人员50人榜单”。

赵忠贤一直从事低温物理与超导电性研究, 特别是从1976年开始从事探索高温超导体的研究。

赵忠贤所发表的论文包括第Ⅱ类超导体的磁通钉扎与临界电流问题;非晶态合金的超导电性。

1983年开始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1986年底在 Ba-La-Cu-O 系统研究中,注意到杂质的影响,并于1987年参与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

1987年2?月他们小组独立地发现了液氮温度超导体,并首先向世界上公布了其化学成份Ba-Y-Cu-O,这个研究成果推动了很多国家的超导研究。

1976年,起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了Chevrel相超导化合物临界温度的经验规律、高速淬火Ag-Ge合金在极低温度下的超导性及其结构与时效过程关系、非晶态Cu-Zr及Ni-Zr合金的超民电性与临界电流。

1983年,开始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1986年,在Sr-La-Cu-O系统中得到超导起始转变温度为48.6°K的结果,为当时最高记录。

1987年,参与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

1986年,赵忠贤得知瑞士物理学家柏诺滋和缪勒的在La-Ba-Cu-O材料中发现了35K的超导电性的可能性,他立即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开始了这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为了揭开这类超导体的谜底,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实验室中,反复推敲实验方案。

1987年初,他们又获得了起始转变温度在100K以上的超导体。

1988年春,他们首先在Ti系氧化物超导体上,获得转变温度在120K的超导体。

赵忠贤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柏诺兹和缪勒关于“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达35K 超导性”(后获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的少数几位学者之一。

该工作与他多年坚持的“结构不稳定性可以导致高临界温度”的思路产生共鸣。

1987 年2月,赵忠贤及合作者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为Ba-Y-Cu-O,推动了国际高温超导研究热潮。

赵忠贤的第二个主要贡献是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长期的坚持和积累,赵忠贤在探索新的高温超导体方面逐渐地发展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存在多种合作现象的层状四方体系中,有可能实现高温超导。

1990年所在集体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2年作为化学所的合作者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8年日本一小组报道了LaFeAsO有26K的超导电性,赵忠贤结合他的学术思路,认识到其中可能孕育着新的突破。

基于LaFeAs(O,F)压力效应研究,赵忠贤提出轻稀土元素替代和高温高压的合成方案,率先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从26K提高到52K,显著超过了40K的麦克米兰极限。

很快又合成了绝大多数50K以上的系列铁基超导体,创造了大块铁基超导体55K最高临界温度纪录。

2011年,因对超导量子尺寸效应的贡献作为成员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赵忠贤因“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5年,获得国际超导领域重要奖项Matthias奖。

主要论著

截至2008年8月,赵忠贤发表科技论文160余篇。

1:1 Flux Flow Measurements in Irreversible Type ⅡSuperconductors; J.M.Lumley, J.E.Evetts and C.H.Chao; Jounal De Physique Letters Tom 39, Nov. 1978; 393.此内容曾在第十五届国际低温物理会议上宣读(post deadline paper)

2:高速淬火Ag-Ge合金的超导电性研究; 赵忠贤, 金铎, 倪永明, 马明荣, 车广灿; 物理, 10(1981); 604.

3:The Resistivity Anomaly at the Onset Temperature of the Spin-Glass-Like State in (Pd.9965Fe.0035) .95Mn.05; Z.X.Zhao, D.L.Zhang, S.Y.Lin and Z.G.Shen; Physica 107B(1981); 625.

4:Anisotropic Superconducting Critical Currents for in Situ Comosites Cu-Nb; Z.X. Zhao, C.G. Cui, S.Q. Gou, D.K. Finnemore and J.D. Verhoeven; Chinese Physics 5(1985); 776.

5:Sr(Ba)-La-Cu氧化物的超导电性; 赵忠贤, 陈立泉, 崔长庚, 黄玉珍; 科学通报, 3(1987); 177.

6:Ba-Y-Cu氧化物液氮温区的超导电性; 赵忠贤, 陈立泉, 杨乾声, 黄玉珍, 陈庚华, 唐汝明, 刘贵荣, 崔长庚, 陈烈, 王连忠, 郭树权, 李山林, 毕建清,科学通报, 6(1987); 412.

7:Superconducting Phase in Bi-Sr-Ca-Cu-O System; Z.X.Zhao, L.Q.Chen, Y.Z.Huang, Z.H.Mai; Ann. Phys. Fr. 13(1988); 339.

8:120K Superconductor TlBaCaCu2Oy; Z.X.Zhao, L.Q.Chen, Z.H.Mai, Y.Z.Huang; Mod. Phys. Lett. B 2(1988); 1.

9:Intrinsic Flux Pinning Force in High Tc Oxide Superconductors; Z.S.Cao, Y.Zhang and Z.X.Zhao; Mod. Phys. Lett., B4 (1990); 1227.

10:Measurement of Anisotropic Thermopower in Single Crystals

11:Bi2Sr2CaCu2Oy; G.H.Chen, J.H.Wang, D.N.Zheng, Y.F.Yan, S.L.Jia,Q.S.Yang and Z.X.Zhao; Mod. Phys. Lett., B3(1989); 295.

12:A Study of the Single Crystals with Norminal Composition of

13:Bi2Sr2CaCu2Oy by STEM and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eraction; Z.X.Zhao, S.L.Jia, Y.M.Ni and J.Q.Li; Physica C 185-189(1991); 651.

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赵忠贤发言,2017年 赵忠贤院士 赵忠贤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介绍旧实验室 赵忠贤院士。

(新华网记者 何中然 摄) 赵忠贤院士 1987年在自制的烧结YBCO的炉子边与黄玉珍老师的工作照 1987年3月,赵忠贤院士在美国物理年会作报告 1987年,赵忠贤美国会议归来后骑板车买蜂窝煤 1988年,赵忠贤于中国香港同杨振宁、崔琦、朱经武在亚太学术会议上 赵忠贤在实验室工作中,1992年前后 2001年2月10日,“高温超导磁悬浮试验车”在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学正式通过国家级验收,该课题责任专家赵忠贤(前右)兴奋地登上实验车。

尹钢摄/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2009年7月9日上午,赵忠贤院士做客“百年兰大·名家讲坛”,在飞云楼报告厅作了题为“从超导的进展看创新——超导电性的研究进展与展望和创新与人才问题”的学术报告 2016年1月8日,赵忠贤院士与学生在实验室里讨论问题。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2017年2月13日,赵忠贤访问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图为赵忠贤院士发言。

2019年10月29日,赵忠贤院士在浙江大学物理学系与师生进行学术交流 赵忠贤院士及研究团队 赵忠贤院士及研究团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28105.html

张恭庆【】 – 人物百科

万立骏【】 – 人物百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