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孝威简介
唐孝威(1931年10月1日— ),中国原子核物理及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原子核物理、高能实验物理、生物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核医学、脑科学等方面研究。
祖藉江苏太仓(今苏州太仓市),生于江苏无锡。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2年唐孝威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北京二机部原子能研究所、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青海核工业部九院(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等单位工作。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从事原子核物理、高能实验物理、生物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核医学、脑科学等方面的研究。
经历
民国二十年(1931年)10月,唐孝威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前西溪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籍江苏太仓,少年时期的启蒙教师是他的祖父唐文治先生。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年仅6岁的唐孝威随祖父、母亲和两个妹妹逃到桂林,一年后才迁居上海法租界。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唐孝威进入上海南洋模范小学读书,靠奖学金读完了小学,直接升入南洋模范中学。
在中学,唐孝威受学生运动的影响,参加了进步学生组织的读书会。
1949年2月,唐孝威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秋天,唐孝威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届大学生考入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
1952年9月,唐孝威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探测器组工作,在物理学家戴传曾教授的指导下,唐孝威从仪器的设计、制作、安装,直到调试,都自己动手。
1953年冬天,唐孝威跟随研究所由北京城内东黄城根原址搬迁到中关村新址。
1956年,唐孝威研制成功具有国际水平的气体电离探测器,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56至1959年,唐孝威在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所工作。
他先后与普洛柯希金(IpOKO-UIKH)等合作,利用单能电子束进行电磁级联簇射的实验,以及利用慢的负=介子束,研究质子吸收介子的反应。
1960年起,唐孝威参加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在核基地领导一个研究室,进行关键部件的研究。
1973年,唐孝威调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
1975年,唐孝威领导一个实验组,参加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的任务。
1978年1月,唐孝威率领中国实验研究组,到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并参加了丁肇中教授领导的马克杰组合作,进行高能正负电子对撞实验。
1979年,唐孝威所在的课题组在实验上发现传递强作用力的基本粒子———胶子。
1980年,唐孝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学部委员。
1981年起,唐孝威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领导实验组,积板开展r射线相干和非相干散射的研究。
1982年起,唐孝威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领导一个实验组,对正负电子三光子湮灭过程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1984年,唐孝威提出用静电积分谱仪测量氚衰变β谱来确定电子中微子质量的建议,并且和核工业部凤子能研究院的研究员孙汉城等指导研究生完成一台静电积分谱仪的理论设计和模型试验。
1994年11月,国家科委批准将《核医学和放射治疗中先进技术的基础研究》项目列入国家攀登计划,并聘请唐孝威担任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2000年,唐孝威推动和组织中国“人类脑计划”和神经信息学的工作,并在2001年10月代表中国参加全球“人类脑计划”研究。
2001年起,唐孝威任浙江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教授。
2001年4月,唐孝威在浙江大学创建了交叉学科实验室,在脑功能成像、神经信息学等前沿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
2001年9月,唐孝威组织了以人类脑计划和神经信息学为主题的第168次香山科学会议,并担任会议执行主席。
2002年起,在浙江大学开始建立交叉学科实验室,主持“脑与认知科学及其应用”项目,参加“语言与认知”国家创新基地建设。
2004年,浙江大学启动“985”项目“语言与认知”交叉学科研究,唐教授参加该项目的工作并且担任“语言与认知中心的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成就
20世纪60年代唐孝威参加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试验,在中子点火实验和核试验物理诊断等方面作出贡献。
70年代中进行中国卫星舱内空间辐射剂量的测量。
70年代末率领中国实验组到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进行高能实验,参加的马克杰国际合作组在实验中发现胶子。
80年代初领导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实验组参加L3实验及AMS实验等国际科技合作,在实验证实自然界存在三代中微子以及实验测定中间玻色子特性等方面作出贡献。
90年代起和中国神经科学家一起推动和组织脑功能成像实验和神经信息学研究,并在生物物理学、医学物理学、核医学、脑科学等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工作。
截至2007年10月,唐孝威本人及与合作者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50多篇 [9] 。
截至2009年5月,唐孝威著有《S=13和17GeVF检验量子电动力学》、《三喷注事例的发现和在佩特拉对撞机上检验量子色动力学》和《用马克杰探测器研究高能正负电子物理》等论文34篇。
主要著作
1. Mark-J collaboration, Discovery of three-jet events and a test of quantum chromodynamics at PETRA, Phys. Rev. Lett. 43, 830-833 (1979).
2. 唐孝威. 粒子物理实验方法.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3. Mark-J collaboration, Measurement of charge asymmetry in e+e—μ+μ-, Phys. Rev. Lett. 48 1701-1704 (1982).
4. T. B. Chang, X. W. Tang, Y. Q. Li, Gamma-ray energy spectrum from orthopositronium three gamma decay, Phys. Lett. B 157, 357-360 (1985).
5. X. W. Tang, S. R. Sun, P. Y. Zheng, Exclusive measurement of a quarternary fragmentation event of relativistic oxygen nucleus in emulsion, Chinese Phys. Lett. 5, 309-312 (1988).
6. L3 collaboration, A determination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neutral intermediate vector boson Z0, Phys. Lett. B 231, 509-518 (1989).
7. L3 collaboration, A precision measurement of the number of neutrino species, Phys. Lett. B 249 341-352 (1990).
8. 唐孝威, 童国梁, 何景棠, 等. 正负电子物理.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9. 唐孝威. 意识论—意识问题的自然科学研究.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0. 唐孝威. 脑与心智.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