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简介
潘建伟(1970年3月11日— ),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
生于浙江东阳市。
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95年获该校理论物理硕士学位,1999年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获实验物理博士学位。
2005年8月加入九三学社。
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任九三学社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奥地利科学院外籍院士,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安徽省第十一届委员会主委。
西湖大学创校校董会成员。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潘建伟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量子信息研究的创新者。
2018年12月,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
2019年1月31日,美国科学促进会宣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领衔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
潘建伟和塞林格的开创性实验,使安全的广域量子通信成为可能。
2019年4月26日,荣获2019年度“墨子量子奖”;9月18日下午,潘建伟出席在合肥举行的2018-2019年度墨子量子奖颁奖仪式;12月18日,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2021年1月22日,被选举为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八届理事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等方面的研究。
作为国际上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开拓者之一,他是该领域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
首次实验实现量子隐形传态及纠缠交换、终端开放的量子隐形传态、复合系统量子隐形传态、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
首次实现三、四、五、六、八光子纠缠。
首次实验验证GHZ定理。
提出利用现有技术可实现的量子纠缠纯化方案,并完成实验实现。
实现突破大气等效厚度的量子纠缠和量子密钥分发。
先后实现绝对安全距离超过100公里和200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及全通型量子通信网络。
提出基于冷原子量子存储的高效量子中继器方案,并完成实验实现。
利用冷原子系综实现高品质的单光子和纠缠光子的量子存储。
利用多光子纠缠实现重要的量子算法和突破经典极限的高精度测量。
实现任意子分数统计的量子模拟。
2003年,潘建伟所在的实验室实现了自由传播光子的隐形传态,使得量子隐形传态能应用在更加广泛的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中;2004年,在首次实现五光子纠缠的基础上,实现了一种更新颖的量子隐形传态,即终端开放的量子隐形传态,为奠定分布式量子信息处理的基础作出了贡献;2006年,首次实现了两光子复合系统量子隐形传态;2008年,首次实现了光子比特与原子比特间的量子隐形传态。
潘建伟和其他量子物理学家一起,为人类一点点开启量子世界之窗。
利用冷原子系综实现高品质的单光子和纠缠光子的量子存储。
利用多光子纠缠实现重要的量子算法和突破经典极限的高精度测量。
实现任意子分数统计的量子模拟。
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基于半导体量子点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单光子源,综合性能达到国际最优,为实现基于固态体系的大规模光子纠缠和量子信息技术奠定了科学基础。
《物理评论快报》日前以“编辑推荐”的形式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并在美国物理学会的Physics网站专门撰文介绍。
由于潘建伟及其同事在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系统性工作,他分别被重要综述杂志Phys. Rep.和Rev. Mod. Phys.邀请撰写有关量子通信和多光子纠缠操纵的实验综述论文,其中后者是中国大陆科学家在该刊发表的第一篇实验综述论文。
潘建伟等采用冷原子系综成功研制出百毫秒级高效量子存储器,为远距离量子中继系统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上。
经历
1970年3月11日,潘建伟出生于浙江东阳,先后毕业于马宅镇雅坑小学,吴宁镇中学。
1987年,从浙江省东阳中学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1996年,硕士毕业,经导师推荐,潘建伟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量子实验研究的世界级大师蔡林格。
1997年开始,潘建伟每年都利用假期回到中国科技大学讲学,为中国在量子信息领域的发展提出建议,并带动一批研究人员进入该领域。
1998年,作为学生参加了他的奥地利老师Anton Zeilinger教授(奥地利科学院院长)成功实现纠缠态交换(1998)。
1999年,潘建伟作为第二作者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实验取得“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这个实验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欧洲物理学会将其评为世界物理学的年度十大进展,美国《科学》杂志将其列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
2001年,潘建伟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并获得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的支持,在科大组建了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室。
2003年,首次实现纠缠态纯化以及量子中继器的成功实验;首次成功地实现了自由量子态隐形传输。
2005年,潘建伟与杨涛、彭承志等同事们发表了题为“13公里自由空间纠缠光子分发:朝向基于人造卫星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的研究论文后,13公里-这个目前国际上自由空间纠缠光子分发的最远距离,其纠缠的特性仍然能够保持的实验结果。
2006年夏,中国潘建伟小组、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欧洲慕尼黑大学-维也纳大学联合研究小组各自独立实现了诱骗态方案,同时实现了超过100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实验,其中,潘建伟小组在2009年进行的实验又将绝对安全通信距离延长到200公里。
2008年,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建立了由300米光纤连接的两个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
同年在上海浦东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工程中心。
2012年,潘建伟团队建成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量子通信网络“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络”,标志着大容量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络技术已经成熟。
2012年,在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是为数不多在该杂志发文的大陆学者。
2013年,潘建伟小组和加拿大一研究组分别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测量器件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完美解决了所有针对探测系统的攻击。
论文《利用测量器件无关量子密钥分发解决量子黑客隐患》发表在2013年9月24日出版的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并且得到美国《科学》杂志、美国物理学会《物理》杂志和英国著名新闻刊物《经济学人》等多家刊物专题报道。
2014年11月,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陈腾云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清华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通过发展高速独立激光干涉技术,结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自主研发的高效率、低噪声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将可以抵御黑客攻击的远程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安全距离扩展至200公里,并将成码率提高了3个数量级,创下新的世界纪录,该成果发表在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2014年,潘建伟团队建成了“济南量子通信试验网”。
2014年11月,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44岁的他宣布“京沪干线”量子保密通信工程和“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工程进展顺利,中国将在2030年率先建成全球化量子通信卫星网络。
2015年2月26日,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Nature)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人的文章《单个光子的多个自由度的量子隐形传态》(Quantum teleportation of multiple degrees of freedom of a single photon)。
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2016年,即可以实现京沪广域量子保密通信。
潘建伟是该项目首席科学家。
6月,潘建伟当选中国科协第九届副主席,同12月29日潘建伟入选“2016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2019年9月18日下午,出席在合肥举行的2018-2019年度墨子量子奖颁奖仪式。
2020年2月14日,潘建伟、包小辉团队在实验室中实现了长距离的量子纠缠,两种实验方案分别实现了22公里和50公里的量子纠缠,创造了世界纪录。
2020年6月15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题为《基于纠缠的千公里级安全量子加密》的研究论文。
潘建伟团队联合英国牛津大学教授Artur Ekert,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宇团队,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相关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纠缠的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
2020年12月4日,《科学》杂志公布了中国“九章”的重大突破。
这台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学者研制的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推动全球量子计算的前沿研究达到一个新高度。
社会任职
2018年,受聘为西安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
2005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主任。
2015年07月,第十二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2014年,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
2014年01月,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主任。
2013年12月-2015年0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
2012年07月,教育部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2012年06月-2013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助理。
2012年,九三学社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常委。
2011年-2016年,《物理学报》,编审委员会,编辑委员。
2011年,任中国科学院量子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
2010年,任中国科学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战略性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
2010年12月-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合作交流推进委员会,主任。
2008年,欧洲研究委员会资助(ERC ResearchGrant)。
2005年-至今,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学科评议组,物理、天文学科评议组,成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安徽省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青年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
曾任欧盟研究基金会(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专家评审组成员。
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科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先导专项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主任。
荣誉
2017年12月21日,潘建伟入选“2017年度中国留学人员50人榜单”。
2017年9月9日,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中,潘建伟荣获“物质科学奖”和100万美元。
2017年12月19日,潘建伟入选《自然》2017十大科学人物、获称“量子之父”。
2018年4月,获《时代周刊》2018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荣誉。
2018年11月,入选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潘建伟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量子信息研究的创新者。
2018年12月22日,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
2019年1月31日,美国科学促进会宣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领衔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科研团队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以表彰该团队通过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推动大尺度量子通信实验研究做出的贡献。
这是克利夫兰奖设立90余年来,中国科学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获得这一荣誉。
4月26日,荣获2019年度“墨子量子奖”。
9月,潘建伟被授予“最美奋斗者”。
2020年4月,获得“2020年蔡司研究奖”,颁奖声明提到,潘建伟是国际量子技术领域的领军研究者,最杰出的成果包括利用“墨子号”卫星实现1200公里距离的量子纠缠分发,刷新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