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人物 罗俊【】 – 人物百科

罗俊【】 – 人物百科

罗俊简介

罗俊

罗俊(1956年11月— ),引力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引力中心教授、引力与量子物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引力实验的精密测量物理研究。

生于湖北沔阳县(今仙桃市)。

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物理化学系,1985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99年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物理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

1985年华中工学院研究生毕业,由中山大学代为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1994年任华中理工大学教授。

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

2008年任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院长。

2010年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3年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2015年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长期从事引力实验的精密测量物理研究。

建立实验装置和研究平台,解决了精密扭秤特性研究、高灵敏度低噪声扭秤系统研制、实验背景场的监测等问题,使万有引力常数G值的相对测量精度达到130ppm。

进一步解决了球面间距高精度测量和扭丝滞弹性效应直接测量等问题,使G值的测量精度达到26ppm。

验证了牛顿反平方定律在作用程大于66微米范围内的正确性,否定弱电统一破缺能量标度为1TeV时可能存在两个额外空间维度的ADD理论预言。

给出了宇宙磁场矢势模型依赖的光子静止质量上限为1.5×10-52克。

主持实验并表明在1.6×10-7的相对精度内宏观旋转物体等效原理仍然成立。

研制的空间加速度计成功进行卫星搭载飞行实验。

从1986年开始的近10年,罗俊长期华中科技大学喻家山人防山洞内的实验室工作。

1998年,罗俊团队取得了105ppm(ppm:百万分之一)相对精度的测G结果。

2009年,团队将G的测量精度提高到26ppm,成为国际上精度优于50ppm的七个结果之一。

这一实验结果被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推荐的CODATA值所收录,并以华中科技大学英文缩写HUST命名为HUST-09。

近10年后,罗俊团队采用扭秤周期法和扭秤角加速度反馈法两种独立的方法测G,给出了当时国际上最高精度的G值,相对不确定度优于12ppm,实现对国际顶尖水平的赶超,该测G结果于2018年8月31日在Nature杂志刊发。

2000年,罗俊注意到国家对精密重力测量技术的迫切需求后,带团队启动空间加速度计研究。

6年后,罗俊团队研制的空间簧片加速度计成功通过搭载飞行验证,为中国自主研发重力测量卫星打下坚实基础。

2005年,罗俊团队开始冷原子干涉重力测量实验,他们研制的冷原子干涉重力仪分辨率已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经历

1982年,罗俊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物理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85年,从华中工学院研究生毕业,当时该校没有理论物理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罗俊到中山大学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由中山大学代为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1994年,任华中理工大学教授。

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师从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专家许厚泽院士。

2001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第四批特聘教授。

2002年,罗俊博士论文《万有引力常数G的精确测量(英文)》获选为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2008年5月,任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院长。

2010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13年7月,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2015年1月,任中山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2017年4月,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参见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28163.html

马余刚【】 – 人物百科

邝宇平【】 – 人物百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