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湛纳希简介
尹湛纳希(Injannasi;1837~1892),中国清代蒙古族文学家、思想家。
又名哈斯朝鲁,汉名宝瑛,字润亭,号衡山。
生于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今辽宁省朝阳市北票下府乡)一个蒙古贵族家庭,卒于锦州。
尹湛纳希的父亲旺钦巴拉曾任土默特右旗负责军务的协理台吉,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应征率兵防御英军北上,受到清廷的嘉奖。
旺钦巴拉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嗜好藏书,酷爱历史典籍。
尹湛纳希长兄古拉兰萨、五兄贡纳楚克、六兄嵩威丹忠均为有名的作家。
尹湛纳希在少年时代就爱好文学创作,萌发出与封建主义相悖的个性解放要求。
附有画图的《白云》诗和《青岩》诗,是他少年时代习作活动的代表。
他天资很高,很快精通了蒙汉两种文字,并掌握了满文和藏文,对蒙汉两个民族的历史和古典文学,也具备了很深的造诣。
30岁以后家族衰落,尹湛纳希更加认清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没有出路,决心用自己的小说创作唤醒沉睡中的蒙古民族,求得社会的进步与改革。
从此以后,以顽强意志坚持文学创作。
尹湛纳希留传至今的作品大约有200万字,其中包括长篇小说、诗词和杂文等多种体裁。
长篇小说《青史演义》(全称《大元盛世青史演义》),是尹湛纳希的代表作。
这是一部史诗式的文学巨著。
小说的前八回,据尹湛纳希说是他父亲旺钦巴拉的遗作。
旺钦巴拉去世后,尹湛纳希继承父志,在其兄嵩威丹忠的协助下,继续《青史演义》的创作,但没能按预想的计划写完。
现在出版的《青史演义》,计69回,约80余万字。
小说以编年体方式,描绘从12世纪后半叶至13世纪前半叶总计70余年时间内,蒙古高原从分裂状态逐步被统一的错综复杂而又辉煌壮丽的历史画面。
《青史演义》的中心人物是成吉思汗,小说从正面肯定了他消灭各种分裂割据势力,统一蒙古高原,创建元朝,统一中国,建立多民族国家的历史。
在小说中,成吉思汗是贤明的君主,无往而不胜的统帅。
他上马能够夺取天下,下马能够治理天下;既禀赋蒙古族那种勇敢、强悍、质朴、坦诚的传统品质,又兼备仁厚、睿智、宽和、谦让的儒家君主的气度和素养。
他不兴无义之师,不自恃强大而欺凌弱小,也不允许属下劫掠人民。
所以,弱小的部落纷纷自动归附他,各地的贤明之士和广大人民都投靠他,支持他。
小说还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成吉思汗在危难时同全军将士共受煎熬,在激烈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刻画他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和体察百姓的疾苦,以及他亲近贤明、远避奸邪的优秀品质。
《青史演义》对成吉思汗的著名将领木华黎、者勒篾、孛斡儿出等人,以及成吉思汗的对立面扎木合、王罕、塔阳汗等人的描写也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尹湛纳希的另外几部重要作品是《红云泪》、《一层楼》和《泣红亭》。
这三部作品是蒙古族文学史中,最早由文人独创和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其中,《红云泪》现在仅存残稿,是一部以作者青年时代爱情与婚姻不幸为素材的长篇小说。
小说批判封建包办婚姻,揭露封建贵族统治,具有情节细腻、注重描写等特点。
《一层楼》和《泣红亭》是情节前后承接的姊妹篇。
小说以贲璞玉与炉梅、琴默、圣如等人爱情和婚姻的悲欢离合为中心,广泛反映了清代朝阳地区蒙古族和其他民族的社会生活。
姊妹篇在思想倾向、情节结构和表现手法方面,受到了《红楼梦》、《镜花缘》和《再生缘》等内地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的明显影响。
尹湛纳希的杂文,具有很强的说理性和思辨力,是近代蒙古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
其中富有特色的是对黄教的批判和对近代民族启蒙思想的追求,表达了对民族觉醒和民族进步、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渴望。
在蒙古文学史上,尹湛纳希的文学活动具有承前启后的性质。
此前,蒙古族文学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间文学,在尹湛纳希之后,蒙古族文学进入以书面创作为主导地位的阶段。
他的小说开蒙古长篇小说的先河。
其作品所包含的反封建民主主义思想,追求民族觉醒、民族进步和民族平等的近代民族启蒙思想,将蒙古族文学推进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促进了蒙汉族文化的交流,对现代蒙古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尹湛纳希的小说,在国外已有英、俄等多种文字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