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人物 汤用彤【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 – 人物百科

汤用彤【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 – 人物百科

汤用彤简介

汤用彤(1893年6月21日—1964年5月2日),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哈佛期间,汤用彤与吴宓、陈寅恪被誉为“哈佛三杰”。。

汤用彤主要经历:

1893年8月4日(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生于甘肃渭源,随父在任上束发修学,启蒙于父亲任教的学馆,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教育。其父汤霖,字雨三,晚年号颐园老人,1889年进士。

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

1916年毕业,考取官费留美。后因治砂眼而未成行,留在清华教国文,并兼任《清华周刊》总编辑。

1918年,与吴宓一起,用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先在明尼苏达州汉姆林大学哲学系,主要选修哲学、普通心理学、发生心理学。

1919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与陈寅恪同时学习梵文、巴利文及佛学,仍进修西方哲学。后经吴宓、梅光迪引见白壁德教授。

192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回国,

192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先在国立东南大学哲学系任教授。其时南开大学成立不久,校长张伯苓和大学部主任凌冰在海内外到处延揽人才,尤其注意学有成就的归国新秀。

1926年受聘转任南开大学文科哲学系教授、系主任。

1927年5月,离开南开大学赴南京,任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离校前,南开师生为他举行欢送会,惜别。

1930年夏,又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在北大除讲授中国佛教史、印度哲学史、魏晋玄学等课程外,主要致力中国佛教史讲义的修改、补充。

自1933年始,花了近4年的时间,才完成了《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定稿。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战爆发,北大南迁。

1947年,汤用彤休假赴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讲中国佛教史一年,次年婉拒哥伦比亚大学讲学之邀,决定回国。

1949年1月北京解放,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当时未设校长)。

1951年后,任北大副校长。

195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兼任历史考古委员会委员。

1954年,患脑溢血,长期卧床。但稍能所及,仍谆谆教导于后学,在学术上耕耘不辍。

1956年,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成立,又任学部委员,并任《哲学研究》《历史研究》杂志编委。同时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常委,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3年5月1日晚,上天安门城楼观赏焰火,由周恩来总理导见毛泽东主席。“毛询问公之身体状况,嘱公写短文,并言其阅读过公所撰全部文章。”

1964年5月1日,病逝,葬于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墓区。

正如西方哲学的创始人泰勒斯所说,哲学的意义在于“不将自己交给一个简单的信仰,而是不间断地探索本原”,汤用彤先生一生都在为此孜孜以求。其学术探索主要集中在印度哲学、中国佛教和魏晋玄学等领域,而尤以中国佛教史的学术成就最为突出。

主要作品:

汤用彤专著

1、《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中华书局,1955年,1963年,1983年,1988年;台北弥勤出版社,1982年。

2、《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中华书局,1962年,1983年;台北育民出版社,1980年,收入《玄学·文化·佛教》。

3、《印度哲学史略》,重庆独立出版社,1945年;中华书局,1960年,1988年。

4、《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2年。

汤用彤文集

1、《往日杂稿》,中华书局,1962年。

2、《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

3、《理学·佛学·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汤用彤纂著

1、《高僧传》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

2、《汉文佛经中的印度哲学史料》,商务印书馆,1994年。

汤用彤论文(本栏按年代罗列)

1914年

《理学谵言》,《清华周刊》第13-29期。

《孤嫠泣》,《清华周刊》第13、15、16期。

《理论之功用》,《清华周刊》第15期。

《新不朽论》,《清华周刊》第20期。

《植物之心理》,《清华周刊》第27-29期。

1915年

《快乐与痛苦》,《清华周刊》第30、31期。

1916年

《谈助》,《清华周刊》第65、66、68、70期。

《说衣食》有四篇短评,《清华周刊》第75期。

1922年

《评近人之文化研究》,《学衡》第12期。

1923年

《叔本华之天才主义》,《文哲学报》第3期。

《释迦进代之外道》,《内学》(支那内学院年刊)第1辑。

1924年

《佛教上座部九心轮略释》,《学衡》第26期。

《印度哲学之起源》,《学衡》第30期。

1925年

《释迦时代之外道》,《学衡》第39期。

1928年

《南传念安般经译解》,《内学》第4辑。

《与胡适论禅宗史书》,《胡适文存》第3集。

1930年

《读慧皎〈高僧传〉札记》,《史学杂志》第2卷第4期。

1931年

《唐贤首国师墨宝跋》,《史学杂志》第2卷第5期。

《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史学杂志》第2卷第5期。

《摄山之三论宗史略考》,《史学杂志》第2卷第6期。

《唐太宗与佛教》,《学衡》第75期。

1932年《竺道生与涅槃学》,《国学季刊》3卷1号。

1933年《释道安时代之般若学述略》,《哲学论丛》。

1934年《评〈唐中期净土教〉》,《大公报》3月17日。

《王维诚〈老子化胡说考证〉审查书》,《国学季刊》4卷2号。

1935年读〈太平经〉书所见,《国学季刊》5卷1号。

《释法瑶》,《国学季刊》5卷4号。

1936年《HarvardjournalofAsiaticstudies》volumeInumberI

《汉魏佛教的两大系统》(哲学年会报告摘要),《哲学评论》第7卷第1期。

《关于〈肇论〉》(哲学年会报告摘要),《哲学评论》第7卷第2期。

1937年《中国佛教史零篇》,《燕京学报》第22期。

《大林书评》:《评〈考证法显传〉》《唐贤首国师墨宝跋》《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跋》,《微妙声》第3期。

《大林书评》:《评日译<梁高僧传>》《评〈小乘佛教概述〉》,《微妙声》第8期。

1939年《读〈人物志〉》,昆明《益世报》读书双周刊第119期至121期。

1940年《读刘劭〈人物志〉》,《图书季刊》第2卷1期。

《魏晋玄学研究两篇:〈魏晋玄学流别略论〉〈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国立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

1942年《王弼大衍义略释》,《清华学报》第13卷第2期。

1943年《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学术季刊》第1卷第2期。

《王弼圣人有情义》,《学术季刊》第1卷第3期。

《王弼之〈周易〉〈论语〉新义》,《图书季刊》新4卷1、2合刊。

《向郭义之庄周与孔子》,《哲学评论》第8卷第4期。

1944年《隋唐佛教之特点》,《图书月刊》第3卷第3、4期。

1946年《谢灵运〈辨宗论〉书后》,天津《大公报》10月23日《文史周刊》第2期。

1961年《康复札记四则·“妖贼”李弘·云中音诵新科之诚·何谓“俗讲”》《佛与菩萨》,《新建设》6月号。《针灸·印度古医书》,《新建设》7月号。《谈一点佛书的“音义”》,

1962年《论中国佛教无“十宗”》,《哲学研究》第3期。《关于慧深》,《文汇报》10月14日。《从一切道经说到武则天》,《光明日报》11月21日。

1963年《给巨赞的信(关于东汉佛教的几个问题的讨论)》,《现代佛学》第2期。

《中国佛教宗派补论》,

1964年《读〈道藏〉札记》,《历史研究》第3期。

1980年《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

《贵无之学(下)——道安与张湛》,《哲学研究》第7期。

《〈高僧传初集〉按语选录》,《文献》第1辑。

《隋唐佛教史稿》(一),《中国哲学》第3辑。

《隋唐佛教史稿》(续一),《中国哲学》第4辑。

1981年《五代宋元明佛教事略》,《中国哲学》第5辑。《隋唐佛教史稿》(三),《中国哲学》第6辑。

1982年《隋唐佛教史稿》(四),《中国哲学》第7辑。

译作《亚里士多德哲学大纲》《学衡》第17、19期,1923年。《希腊之宗教》(《学衡》第24期,1923年。

社会荣誉:

哲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哈佛期间,汤用彤与吴宓、陈寅恪被誉为“哈佛三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30993.html

苟彦杰【鸿雁,秦绣艺术家】 – 人物百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