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人物 林清卿【中国石雕艺术家】 – 人物百科

林清卿【中国石雕艺术家】 – 人物百科

林清卿简介

林清卿

林清卿(一八七六~一九四八),福建福州市西郊凤尾乡人。夙嗜诗书画,师从寿山石雕“西门派”高手陈可应学习薄意雕刻。他天资聪颖,刻苦钻研,未弱冠就小有名气。自感艺术功底薄弱,为了专攻薄意,带着更大志向,暂放雕刀,转而拜师学习水墨画,从中领会中国画的笔意、章法和画理。后又从古代石刻和画像砖中寻找灵感。历时五年,学有所成,自觉融会贯通之后,才又重操旧业,专攻薄意,并将其推上巅峰。

林清卿资料

出生日期:1876年

去世日期:1948年

国籍:中国

性别:男

出生地:福建福州市西郊凤尾乡

人物简介

林清卿,闽侯县西门外凤尾村(今福州郊区洪山镇凤湖村)人。凤尾村是福州寿山石雕“西门派”中心。林清卿自幼对“西门派”石雕艺术耳濡目染,兴趣浓厚,在农闲时,常到各家观摩求教,刻意学习,渐入门墙。邻居陈可应特别着意教他“薄意”技法。林清卿又自有绘画基础,因此技艺大进,声誉日隆,被称为“西门清”,为“西门派”中的一名主将。民国37年(1948年),林清卿因病逝世,享年72岁。

人物轶事

林清卿对石雕艺术精益求精。为了更充分发挥“薄意”艺术的特点,他时至中年,还到城内向一位画家学习中国画,同时致力于篆刻、碑帖、画像砖等艺术的研究,熔中国画的立意构图、篆刻刀法的韵味及诗的玄妙意境于一炉,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新“薄意”石雕艺术,使“西门派”的雕技达到更高的顶点。林清卿不但技艺高精,而且态度严谨,为了创作《羲之爱鹅》,他特别到街上买了一只鹅回家放养,便于日夕观察,“胸有成鹅”,然后才挥笔作图,奏刀刻石,果然出类拔萃。

“薄意”雕技

林清卿大师作品

林清卿“薄意”雕技的最大特色是“因材施艺,巧掩瑕疵”,凡石料色泽愈杂,裂纹愈多,他的构思就愈见奇巧,如《松鼠葡萄》就是巧用芙蓉石面上的砂点,刻成松鼠的眼睛,有“点砂成睛”之妙。同代的金石书画家陈子奋欣赏他的作品说:“难得在利用石之病,而反见天然”。他用刀如笔而胜于笔,奏刀称“画石”,非“人之画纸能及也,是石以画传者”,天衣无缝,妙趣横生。

林清卿的石雕题材广泛,弥勒、人物、山水、花鸟、鱼虫无所不及,如憨态可掬的罗汉,“羲之爱鹅”、“米芾拜石”、“赤壁夜游”、“八仙过海”、“落日归帆”、“芦雁苇塘”、“密林深壑”、“梅雀争春”、“荷塘鸳鸯”、“黄菊雏鸡”等等,皆诗意浓郁,情趣盎然,风靡一时。

作品解析

林清卿作品

林清卿的作品无所不及,尤以薄意为多。印边浮雕刻得很静,富有书卷气,可以让人读出诗意。无论繁简皆注重画理,讲究笔墨。而且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鱼虫无所不精。人物雕刻,他尤喜以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民间故事为题材,诸如东篱采菊、踏雪寻梅、米颠拜石、羲之爱鹅、达摩面壁、竹林七贤、八仙过海、香山九老、笑弥勒、等等。雕刻山水,他喜选用裂纹较多的石料,视曲度势,惨淡经营:或描绘万里晴空、落日归帆;或表现重峦叠嶂、密林深溪;或刻划浮云绕树、飞泉出涧。宛如意境幽远的山水画。四时花鸟,他多选梅雀争春、荷塘鸳鸯、黄菊雏鸡、群仙献寿等,于清润中见艳丽。更耐人寻味的是草虫小品:数根芦苇、几叶翠竹、双蝶飞舞、蜻蜒婷立,寥寥数笔,尤见精神。其色质洁净纯正的佳石,因构思巧妙更锦上添花。遇多裂瑕疵,能利用石之纹理及裂痕,配以花卉、山水,工巧天成。因材施艺,巧掩瑕疵,是其艺术的又一特色和成就。陈子奋《颐

楼印话》评价他的薄意“花卉之

媚生动,虽写生家罕能及。山水竹木,亦静穆深厚。难得在利用石之病,而反见天然”。观赏过他作品的人,都会有同感:凡石料的色泽愈杂、裂纹愈多,他的构思就愈精妙。

西门薄意派

继林清卿之后,王炎铨、王雷霆、江依霖等人继续弘扬薄意雕法,形成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西门薄意派”。其主要代表作品有王炎

的《夜游赤壁》、王雷霆的《寒江垂钓》等。

“精巧绝伦,真能用刀如笔,在杨(璇)、周(彬)二家别开生面者。” “花卉之妩媚生动,难写生家罕能及,山水竹木,亦静穆浑厚,难得在利用石之病,而反见天然。”这是龚礼逸和陈子奋先生对林清卿薄意艺术的评价。林清卿将中国画的画理与墨韵溶于薄意创作之中,开创了薄意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近代寿山石雕极有影响的艺术大师。林清卿艺术的道路很有传奇的色彩,其想法往往与常人不同,对艺术的专注与苦苦探索的精神特别令人钦佩。他从小爱诵诗绘画,年长后才艺双全。他弃幕僚之职,不走仕途发达之路,全心投入寿山石雕薄意艺术,他师从潘玉茂弟子陈可应多年,熟练掌握了薄意技艺,名气渐出,已有可观的收入。然而他不满足于薄意技艺的现状,毅然放下雕刀,另外拜师学习国画,此举不为同行理解,又被视为“怪人” 。其实,林清卿的目的很明确,他认为要提升薄意艺术的层次,只有从雕外学雕,吸取中国绘画艺术的养分,将画理融于薄意之中;并借鉴古代石刻、画象砖以及竹雕留青法的艺术,才能丰富与发展寿山石的薄意艺术。他的这些思想,在他后来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发展,促使他取得辉煌的成就。

他人评价

丹青学就刀重握,薄意旧容换新颜。一位寿山石雕的老前辈讲:林清卿学画出师后的第一件作品,是刻一棵黄黑二重皮的田黄石。他反复相石,决心创出新意,先拟作《沧浪濯足图》,在田黄石上画了又画,总不能尽意。后改变初衷,运用国画笔法在黄皮上画一丛竹子,黑皮上绘两只争食的雏鸡,仅仅利用两重薄薄的石皮,精心雕刻了半个多月。这件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艺术品,笔墨韵味浓厚,清新绝伦,很快就被上海客商重金求购。一时求者日众,林清卿名重当时,被推崇扫西门派的领袖,人称“西门清” 。林清卿生逢其时,此间寿山频频出产都成坑与鹿目格等优质石料,美石配好工,而高贵的石料也促使其技艺的不断提高,真是天助人也。正当林清卿努力开拓薄意艺术的新境界时,他的道路出现了转折点。福州螺州人陈叔常(陈宝琛之孙)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回榕,陈先生不善交游,沉湎于艺术,平时交往者惟吴任之、陈子奋、潘主兰等书画界名流,经他们的介绍结识了林清卿,相见恨晚,遂成忘年之交。陈先生世代嗜好寿山石,收藏甚丰,常请清卿雕刻薄意。后来陈先生觉得往来不便,聘请清卿居住院府创作,这种做法福州人谓之“秀工”。陈府常有文人与艺界名人往来,林清卿得与交往,从中得益匪浅,艺事愈进。作品的文化内涵愈加丰富。此间,陈之叔父陈

师十分赞赏清卿的技艺,将珍藏的一颗重近半斤的乌鸦皮桔皮红田黄石,请清卿雕刻。清卿见是田坑上品;倾全力而为之,经两个多月刻就《夜宴桃李园》,工料双绝,精美异常。清卿自认为是平生最得意的作品之一,特别刻上“清卿”二字,见之者莫不赞叹称奇,陈懋师更是心爱之极。后陈家逐渐破落,家中人瞒着他将此石抵押当铺,老人知道后十分伤心,终日抱怨,幸得其婿出资赎回。然而此石劫数难逃,在“文革”中遗失,成为一大憾事。

名望声誉

林清卿在陈府创作了许多精品杰作,使他的声誉更高。数年后,陈叔常外出谋事,清卿回到家中,很多石贾争相请他雕刻,任其出价,然而他不以金钱为重,一心想再当“秀工” ,可常与文人交往。果然,不久后他又被吴元先生请去当“秀工”了。吴元是福州著名的“回春”药店的老板。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寿山石收藏家。他对林清卿十分尊重,经常在家看其创作,或谈论题材,或研究布局,有时畅谈通宵达旦,有时几天不动一笔一刀。林清卿要刻“羲之爱鹅” ,吴元亲自上街买了一只大鹅养在后院,供他观察写生。吴府的小客厅专供艺界朋友聚合,清卿也经常与他们一起论艺,如此数年,林清卿的技艺愈加炉火钝青。他在吴府创作了许多薄意精品,现在部分收藏于福建省博物馆。

风格特点

林清卿的薄意雕刻具有创造性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无论相石、勒线、剔地、开睨等,都有独到之处。创作时,他先将石材整理磨光,随时把玩,构思设计。他说:“刻当相石,凡石色巧则宜花卉;凡石呈裂痕则宜山水;以尽石势。下刀之先心开一境,以尽画意诗情。”又云:“薄意创作以花卉最难,妙在善配巧色;次则山水,以意为之,取其神远;再次则人物,剔透为精。”相石是创作的开端,构思是否精妙已决定了作品的成败。

相石绘就图稿后;用尖刀勾勒全图,谓之“勒线”。林清卿的勒线落刀准确,顿挫起伏,勒出笔墨的韵味,然后按景物的远近进行剔地分层。剔地的厚度很讲究,深一点有流俗的刺手感;浅一点又失去了立体感,林清卿剔地的厚度真正是恰到好处。剔地的用力也很关键,如用半圆刀,景物不够清晰;如用平刀,景物与底地呈直角又火气太重。林清卿多用小圆刀剔地,使景物既明显又使底地成为有机的依托。运刀时正侧转折,时缓时疾,随心所欲。他对某些细节的特殊处理最见功力,如树枝顶端的“顿笔” ,竹叶尖部的“回锋” ,水边坚挺的芦草,精妙至极,至今无人能够模仿。林清卿最讲究底地的平整,连树干疤节与花叶蛀洞的小底地都非常之平,让人看起来虚灵清晰,富有空闻感。这种剔地效果难倒了古今多少艺人,也成为许多行家鉴定林清卿作品的主要依据。

林清卿对薄意景物表面的刻划更是别开生面,对树干疤节、花瓣花叶、人物的结构与衣纹等均以小圆刀开睨,运刀疏密有致,刀笔生花;对烟、云、山石等则用圆刀或半圆刀,刀法圆顺浑朴,刚柔相济,左右逢源,而对写意的竹叶、芦草等多保留光面,竹叶的尾部有意与底地相融,更有墨趣与立体感。他刻水纹的功力也特别令人钦佩,廖廖数刀,无论刀位、长短、疏密都丝毫不能更改,真是有如神助。

寿山石天生丽质,然而难于完美,常有格、裂、斑点等缺陷,如何因材施艺,巧掩暇疵,艺人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林清卿在这方面的造诣尤为精湛,在他的作品中常可看到这种技巧的表现,如将散乱的斑点刻作点点梅花,将凹陷的蛀洞刻成假山石的空洞,正是“反见天然” 。

作品题材

林清卿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题材十分广泛。松、竹、梅等许多画家反复描绘的传统题材,难有新意,而清卿却能别出心裁。他刀下的梅花老干弯折蟠曲,新枝长而挺直,给人以孤芳冷洁向春风的感觉,他的薄意菊花常在岩石边迎风怒放,有股不畏秋风的豪情。再如山、石、雪等人们熟视无睹的事物,一经清卿刀笔的点画,总是特别新颖奇妙,令人 陶醉心怡。在人物方面,林清卿最常刻的是苏东坡的题材,如“游赤壁” 、“东坡赏砚”、“虎溪三笑”等,无不神情毕肖,韵味无穷。由此也可看出他对苏东坡的人生观十分欣赏。

省博物馆收藏的一枚林清卿的《秋山行旅》薄意章,在小小的画面上,天高云淡,古木萧疏,栈桥横卧,酒肆数间,外有小二招呼客人,内有酒客开怀畅饮。四位骑驴者与三位挑夫正在行旅中,人物的神态互相呼应,主景与背景疏密有致,每一个细节都惟妙惟肖,真可谓 极精微致广大,知怪乎著名画家熊文

惊叹:“清卿画石非人之画纸所能及也,是石以画传者。”

人物性格

林清卿还有一怪,平生不正式收授艺徒,他的两个儿子也不从事雕刻。君不知林清卿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之中,都在孰著地攀登艺术的高峰,安能分心传艺。林清卿的作品多由道山路的陈某磨光,每件作品陈氏都拓下墨本,后将多年所积分人物、山水、花乌粘贴三本,晚年时先后将花鸟拓本让给林其弟,山水拓本让给郭功森,人物拓本则为郭茂桂所得。曾私淑于林清卿的西门派传人王雷霆,也有大师薄意作品的拓本。大师作品皆已流散,幸有拓本传世,为后人留下了学习与研究的珍贵资料。

毕生总结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林清卿无疑三者皆得,过人的天分更兼有孰著与勤奋,终成艺坛巨匠。林清卿开拓了薄意艺术的最高境界,为寿山石的艺木宝库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寿山石雕正是由于有诸多杰出的艺人,如林清卿者,一生全身心投入、艰苦探索、精益求精,才有今天的辉煌灿烂。林清卿的艺术成就成为人们至今不可企及的典范,他的艺术精神永这激励着后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3997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