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人物 王临乙【中国雕塑家】 – 人物百科

王临乙【中国雕塑家】 – 人物百科

王临乙简介

王临乙(1908年8月-1997年7月16日),中国雕塑家。

上海人。

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巴黎高等美术学校。

代表作品: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五卅惨案》、《汪精卫、陈壁君跪像》、《大禹治水》、民族文化宫《民族大团结》大型浮雕群像等。

早年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南京江苏大学艺术系学习。

1929年赴法国留学,先在里昂中法大学雕塑系,后转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继续攻读雕塑专业。

1935年归国,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

“七·七”事变后随校南迁到重庆,仍在国立艺专任教,并兼教育部美术教育委 员会委员。

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随校迁回北平。

1949年以后,历任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总务长、雕塑系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擅长雕塑。

早期作品有雕塑《大禹治水》;五十年代初创作的大型浮雕《中华民族大团结》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五卅运动》,获1987年首届 全国城雕评奖最佳奖。

曾发表论文《谈大型雕塑和建筑上的雕塑》。

王临乙先生出生于上海世医家庭,自幼热爱美术,结识徐悲鸿先生后,曾作徐先生的助手。

1928年随徐先生应邀到福州去作画,他的一幅油画《榕树》就是当时画的。

后来经徐先生帮助,他和吕斯百两人得到福建省教育厅长应允官费出国留学。

徐先生从中国当代美术发展需要的全局考虑,让王临乙放弃油画去法国学习雕塑,他毅然同意了。

1929年王临乙到里昂学习素描,1931年底到巴黎,老师是著名雕塑家步厦尔。

在学校,王临乙显示了超群的才干,入学考试与一名法国学生同列第一名。

学习期间,得奖次数很多,成绩屡居第一。

他平时画画是把结构与线条的轻重相配合,很大胆地拿起来就画,画起来很快,不加改动。

1935年毕业回国,次年应聘任北平艺专雕塑系教授。

从此,王临乙就按照徐悲鸿振兴中华美术事业的理想,把宝贵的年华全部献给了雕塑教育事业。

教学中他勇于负重,曾为别的教员一次兼课两年半而不计较报酬。

为了教学,他总是把自己的创作摆在次要地位。

王临乙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独特的思想体系。

他重视基本功的教学,在习作练习中他提出了十二点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低级到高级的教学要点。

在创作课中提出了一百个构图的课题。

在基本练习中提出过三千张素描的主张。

他非常重视中外艺术遗产的学习,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他确认要想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就要打好这样的基础。

在教学中,他始终坚持因材施教,他能够发现每个同学的特点和长处,善于启发辅导和保护同学的长处。

他的另一教学特点是主张“宽”一点,不能一味地严格,他常说:“不是严、严、严就是好”意思是指当有的同学的作业比例不准确或体量不准确时,不能要求他非要画得和客观对象一模一样,要给学生留有余地。

表面上似乎容忍了不准确的缺点,但若看得宽一点,也可以把这些缺点视作一定的特点,甚至是优点。

比例不准体积太大,有时是学生主观感受不同的结果,其中包括着艺术上的自我因素,是不应忽视的。

王临乙在教学中重视德育。

他自己非常正直,敢于说真话,敢于提意见,维护大局,维护国家的利益。

他在教学中对学生有两本账,一本是每个人现实的发展,另一本是将来的发展,这第二本账是绝对不能和学生讲的,以免产生不良的效果。

他看作业时,总是既肯定成绩,鼓励学习的收获,又要暗示还得前进。

王先生从事艺术教育已经50多年了,他确是百花园中一位比较高明的园丁。

王临乙先生是中国现代雕塑艺术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

他引进了西方艺术教育,把欧洲分析综合的科学造型方法与中国优秀传统的“精神性”、“心理性”的“升华”造型方法相结合,把学院教学的程序性与中国传统人才培养中全面、整体把握的合理因素相结合,把掌握共同规律和积极创造相结合,他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十二点教学法、一百个构图法他的理论成果、艺术主张以及他为全社会创造的精神财富都是他倾注毕生心血的结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4017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