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虬简介
陈虬(1851-1904),原名国珍,字庆宋,号子珊,后改字志三,号蛰庐,浙江乐清市黄华北山村人,后去瑞安创业。光绪已丑(1889)举人。他出身贫苦,祖父以更夫为业,父业漆匠。陈虬自幼勤奋好学,自学成才。戊戌变法前和汤寿潜(字蛰仙)合称“浙东二蛰”,和陈黻宸、宋恕合称“东瓯三杰”。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是造诣很深的中医师,是中国最早的新式中医学校创办人。他的生平以维新变法思想和中医实践两方面的光辉成就载入史册。
陈虬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虬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乐清市黄华北山村
出生日期:1851
逝世日期:1904
职业:思想家、中医学大师
主要成就: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的中医学校——利济医学堂等
代表作品:《瘟疫霍乱答问》等
陈虬博览群书
陈虬的政治思想非常特出。当时瑞安有很多退职官僚和士绅,以其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声望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势力。陈虬和许启畴、金鸣昌、陈黻宸等人却组织“求志社”,以布衣党自命,和他们抗衡。1872年,陈虬和许启畴等深感瑞安僻处“浙江尽头”,“苦无书读”,倡议合资聚书,创建心兰书社,开全国公共图书馆的先河。陈虬曾试图通过宗族的血缘关系来缓和社会矛盾,病中口授《治平三议》,《宗法议》、《封建议》和《大一统议》,由兄弟加以笔录。以后,广泛阅读西欧新书译本,认识有所转变。光绪十六年(1890),赴京会试,归途向山东巡抚张曜提出八条条陈,第一条“创设议院以通下情”,是我国近年最早提出采用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倡议。1891年,著就《治平通议》(包括《治平礼仪》、《经世博议》、《救世要议》),并在1893年出版。他在《经世博议》中说,“欲图自强,首在变法”。变法的内容涉及政治、文化和经济。政治上从改革官制入手,并主张“县各设议院,大事集议而行”;在文化上从改革科举入手,主张“今所习非所用,宜一切罢去”,改设“艺学科”、“西学科”、“国学科”、“史学科”、“古学科”;经济上,主张裕财用、兴制造、奖工商、讲懋迁、开新埠和抚华商。军事上主张变营务、设经略、制兵船、改炮台、编渔团。还有“保民”、“治河”、“筹海”、“筹边”诸篇,是一份较为完整的改革方案。他在《救世要议》中有发展经济的富策第十二条。他还建议设立出口土产公司,“愿入股者,先将货物按时酌值,计数给与股票”,待出口销售后,“所赢得钱若干,照数派还”。并以此垄断市场,“如再有走私者到此,公司先行贬值以窘之,当无有再不入股者矣”。这种设想,已是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了。该书一出,受到社会各界充分重视,湖广总督张之洞十分赞赏,梁启超把它列入《西学书目表》,宋恕则写文加以评论,到解放后仍被选录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之中。1895年,陈虬与陈黻宸一起上京会试全力参与“公车上书”活动,是这次活动的中坚人物之一。康有为对他很器重。1898年在北京参加京城“保国会”,与蔡元培等在京筹立“保浙会”。戊戌变法失败后曾被清廷通缉。这一系列的爱国行动,表明他曾经站在戊戌变法的前列,在救国强国的神圣事业中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陈虬医药实践
陈虬的政治思想非常特出。当时瑞安有很多退职官僚和士绅,以其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声望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势力。陈虬和许启畴、金鸣昌、陈黻宸等人却组织“求志社”,以布衣党自命,和他们抗衡。1872年,陈虬和许启畴等深感瑞安僻处“浙江尽头”,“苦无书读”,倡议合资聚书,创建心兰书社,开全国公共图书馆的先河。陈虬曾试图通过宗族的血缘关系来缓和社会矛盾,病中口授《治平三议》,《宗法议》、《封建议》和《大一统议》,由兄弟加以笔录。以后,广泛阅读西欧新书译本,认识有所转变。光绪十六年(1890),赴京会试,归途向山东巡抚张曜提出八条条陈,第一条“创设议院以通下情”,是我国近年最早提出采用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倡议。1891年,著就《治平通议》(包括《治平礼仪》、《经世博议》、《救世要议》),并在1893年出版。他在《经世博议》中说,“欲图自强,首在变法”。变法的内容涉及政治、文化和经济。政治上从改革官制入手,并主张“县各设议院,大事集议而行”;在文化上从改革科举入手,主张“今所习非所用,宜一切罢去”,改设“艺学科”、“西学科”、“国学科”、“史学科”、“古学科”;经济上,主张裕财用、兴制造、奖工商、讲懋迁、开新埠和抚华商。军事上主张变营务、设经略、制兵船、改炮台、编渔团。还有“保民”、“治河”、“筹海”、“筹边”诸篇,是一份较为完整的改革方案。他在《救世要议》中有发展经济的富策第十二条。他还建议设立出口土产公司,“愿入股者,先将货物按时酌值,计数给与股票”,待出口销售后,“所赢得钱若干,照数派还”。并以此垄断市场,“如再有走私者到此,公司先行贬值以窘之,当无有再不入股者矣”。这种设想,已是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了。该书一出,受到社会各界充分重视,湖广总督张之洞十分赞赏,梁启超把它列入《西学书目表》,宋恕则写文加以评论,到解放后仍被选录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之中。1895年,陈虬与陈黻宸一起上京会试全力参与“公车上书”活动,是这次活动的中坚人物之一。康有为对他很器重。1898年在北京参加京城“保国会”,与蔡元培等在京筹立“保浙会”。戊戌变法失败后曾被清廷通缉。这一系列的爱国行动,表明他曾经站在戊戌变法的前列,在救国强国的神圣事业中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陈虬双重打击
戊戌变法后,陈虬受到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打击:《学堂报》和医学堂的原先亏损加剧了医院的债务,学堂被迫关门,但他毫不灰心,还找朋友“讥评汉宋、拟议欧亚、拔剑起舞、对酒当歌”。1901年,发行了“利济医院股份票”,郡院由他自己独办,并已拓地重建。次年,温州霍乱流行,他不避艰危,日夜出诊,推广《白头翁验方》,民间颂声载道。1903年,郡城利济医院开办新字瓯文学堂,陈虬撰写《新字瓯培绎》和《瓯谚略》作教材,门人郑曦校刊。他以独创的字母,标注温州方言的语言,为地方文字改革作过尝试。不久,因贫病交迫,心力耗竭,于1904年元旦与世长辞,享年仅五十三岁。
陈虬受到重视
解放后,陈虬的政治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几乎每一近代思想史的著作都提到他,国务院古籍出版规划也曾列入他的遗著。由于遗稿散佚殆尽,直到1992年,方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陈虬集》。目前,利济医学堂已成为国家级文保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