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人物 阳翰笙【中国文学、戏剧、电影作家,革命文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 人物百科

阳翰笙【中国文学、戏剧、电影作家,革命文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 人物百科

阳翰笙简介

阳翰笙

阳翰笙(汉语拼音:Yang Hansheng;1902-11-07~1993-06-07),中国文学、戏剧、电影作家,革命文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原名欧阳本义,字继修,曾用华汉等笔名。

祖籍湖南安仁,生于四川高县一个丝茶商人家庭,卒于北京。

1920年入成都省立第一中学学习,因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领导学潮而被开除学籍。

1923年赴北京求学。

1924年秋转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被派到广东黄埔军校任教官。

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

回沪后加入后期创造社,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

在左联时期,他主要领导“左翼剧联”工作,并写有理论、评论和小说作品。

1932年,与夏衍、田汉等组成左翼电影小组后,开始创作电影剧本。

1935年因中共江苏省委遭破坏而被捕入狱,至1937年始获自由。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一直担任文艺方面的领导工作。

曾会同洪深、田汉等人在武汉发起话剧、戏曲界联合大公演,倡议成立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等统一战线组织,并任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主任秘书,协助郭沫若工作;在重庆,他领导组建了民间剧团中华剧艺社,团结进步的话剧力量连续举办了著名的重庆雾季公演,还参与组织了历史剧创作、民族形式问题和建立现实主义演剧体系等讨论,批评后方戏剧运动中的不良倾向。

抗战期间主要从事话剧创作。

胜利后回到上海,组建了昆仑影业公司,又写有电影剧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全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也有话剧、电影剧作问世。

阳翰笙早期创作的小说达20余篇(部),其中如短篇小说《十姑的悲愁》(1929)、《最后一天》(1933),中篇小说《两个女性》(1930)、《义勇军》(1933)等,及时反映现实,革命气息浓烈。

长篇小说《地泉》(1930)描写大革命时期农村土地革命、城市职工运动和知识分子的生活斗争,激情充沛,朴实无华。

但这些作品艺术提炼尚不够,代表着初期普罗文学创作中革命罗曼蒂克的倾向。

电影剧本是阳翰笙文艺创作的重要部分。

《铁板红泪录》(1933)、《中国海的怒潮》(1933)、《生之哀歌》(1934)等,是中国电影最早反映革命斗争、体现反帝反封建要求的作品。

之后创作的《生死同心》(1936)、《塞上风云》(1937~1939)、《日本间谍》(1939)、《万家灯火》(1948)和《北国江南》(1962)等,都表现出对于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切关心。

尤其是在《万家灯火》中,他以对市民阶层生活的真实描写和小人物内心的细腻刻画,透视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被誉为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阳翰笙的话剧创作有《前夜》(1937)、《李秀成之死》(1937)、《塞上风云》(1938)、《天国春秋》(1941)、《草莽英雄》(1942)、《两面人》(1943)和《三人行》(1960)等8部。

以《天国春秋》和《草莽英雄》的成就最高,前者借太平天国内讧的历史故事,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皖南事变的罪行,表现了反对分裂、团结抗战的主题;后者反映辛亥革命前夕四川保路同志会的斗争,进一步反映农民革命的历史局限性。

这些剧作结构严谨,冲突激烈,语言简练流畅,人物性格鲜明典型,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避免了简单影射的弊病。

演出在观众中反响热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44835.html

王引【中国电影演员、导演】 – 人物百科

李祖永【制片人、电影事业家】 – 人物百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