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大丰简介
钟大丰,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
钟大丰资料
国籍:中国
毕业院校: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
学位:博士学位
职业:教师职称教授
简介
国际交流学院院长
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电视家协会高校影视艺术委员会理事
第六届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
个人简历
1982 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5 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硕士研究生毕业,是中国第一批电影专业硕士之一。 1985 年起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任教,1989 年至 1991 年和 1995 年至 1996 年两次赴美国进修学习。回国后仍在北京电影学院任教。 1994 年起任文学系主任。 1998 年起任教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在中国电影史、美国电影、电影理论和传播理论等领域进行科研。尤其是在中国电影研究的领域内,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曾四次获省部级奖。
开设课程
《中国电影史》
《外国电影史 》
《西方电影理论》
《影视传播理论 》
《类型电影》
《美国电影研究》
《电影大师研究》
《中外电影研究》
《中外影视史》
《影片分析》
主要学术成果
已发表著译共约二百万字,其中论文数十篇;与人合作著译或者参加编写的著作三本,多篇论文被国内外收入论文集,三篇论文被国外译成英文发表。电视剧编剧、剧本策划、电视专题片撰稿、艺术指导、顾问等数十部 ( 集 ) 。
主要著译
*电影理论:新的话语与诠释(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 出版)
*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 出版)
*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 ( 〈美〉悉德·菲尔德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5 出版 )( 与鲍玉珩合译,本人译 1/2 约 10 万字 )
*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美〉悉德·菲尔德著,据 1994 年英文版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 出版) ( 与鲍玉珩合译,本人译 1/2 约 10 万字 )
* 电影剧作者疑难问题解决指南(〈美〉悉德·菲尔德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 出版) ( 与鲍玉珩合译,本人译 2/3 约 15 万字 )
*《中国电影史》 ( 合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 2002 再版,获广电部八五社科科研专著三等奖 )
*《北影四十年》 ( 合著,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5)
*《通向电影圣殿》 ( 合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3 ,广电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
主要论文
论影戏,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985 年第 2 期
中国电影的历史及其根源 — 再论“影戏” ,《电影艺术》 1994 年第 1 、2 期
“影戏”理论历史溯源, 《当代电影》 1986 年第 3 期,收入《中国电影理论文选 (20—80 年代 ) 》 (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2) ,并被收入美国出版的英文论文集
《当代中国电影:批评论争, 1979 - 1989 》
从剧作看影戏美学 — 对中国电影思维的历史反思,《影视文化》 1989 年第 2 期
也谈中国电影创新之路,《电影艺术》 1986 年第 12 期
作为第三世界文化的中国电影( Chinese Film as Third Word Culture) ,提交 1996 年 10 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北京举办的亚洲电影收藏研讨会(中英文论文,英文发言)
中国电影理论, ( 与陈犀禾合作 ) 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撰写的大型词条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1)
在理论研究阵地上, ( 与陈犀禾合作 ) 《电影艺术》 1986 年第 10 期
历史折射出现实的光辉 — 谈新时期的电影历史研究,《电影艺术》 1988 年第 2 期
From Wen Min Xi (Civilized Play) to Ying Xi ( Shadowplay)–The Foundation of Shanghai Film Industry in 1920s , 从“文明戏”到“影戏”—二十年代上海电影工业的奠基,美国《亚洲电影》杂志, 9 卷 1 期 1997 年秋季号, Asian Cinema, Vol.9, No.1, Fall 1997
中国无声电影剧作的发展演变,(为《中国无声电影剧本》一书所写的序言)(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6 )
作为艺术运动的三十年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993 年第 2 期 ,1994 年第 1 期,广电部八五社科科研论文二等奖
从《定军山》到《西洋镜》 —— 改编背后的文化立场转移,《电影艺术》 2001 年第 4 期 解放区电影的精神遗产,《电影创作》 1996 年第 5 期
袁牧之与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初创设想与实施,《当代电影》 1999 年第 6 期
记录与表达—关于新中国纪录电影的对谈(合作)《电影艺术》 1997 年第 5 期
走向边缘——从媒介定位看八十年代大陆新电影,提交 1995 年 9 月在台北举行的“海峡两岸暨 发展与文化变迁研讨会”,收入《中国电影:历史、文化与再现》台北 1996
八十年代大陆新电影中的都市人际关系,提交 1996 年 9 月在中国香港
举行的举办的第一届华语电影研究学术研讨会的论文
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影视的发展状况与问题(英文), 1995 年 11 月在美国俄亥俄大学举办的美国电影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数码时代的个人化影像生产——大陆 DV 电影制作与传播的一些新现象,提交 2002 年 6 月在台北举行的“数位与类比:宽频世界中的光影的流转与汇流——两岸暨中国香港
影视媒介发展研讨会”
浅谈郑正秋的电影 创作与鸳鸯蝴蝶派文学的关系,《当代电影》 (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1985 年第 5 期
从生活的潜流中反映时代的波澜,收入《论夏衍》 (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9)
艺术个性与审美主潮 — 水华电影创作四题,收入《论水华》 (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2)
史诗·群象·电影观,收入《论成荫》 (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9)
论崔嵬的戏曲片创作,收入《崔嵬与电影》 ( 奥林匹克出版社 1995)
个性 . 时代 . 传统 — 凌子风早期电影创作,收入《缪斯的眼睛》(珠海出版社 1996 )
作为叙事和表象的历史 — 历史写作与历史题材创作,《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991 年第 2 期 电影:科学的对象 , ( 与李陀等合作 ) 《电影艺术》 1988 年第 2 期,并被收入美国出版的英文论文集《当代中国电影:批评论争, 1979 - 1989 》
电影:雅努斯时代, ( 与戴锦华等合作 ) 《电影艺术》 1988 年第 9 期
是谁在为创作指路——从历史的角度看电影批评与实践的关系,《电影艺术》 1995 年第 3 期 技术在电影发展中的位置——历史的回顾与思索,收入《电影电视走向 21 世纪》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7 。
后现代都市中孤独的流浪者 — 美国电影喜剧大师伍迪·艾伦,《当代电影》 1992 年第 5 期
现代电影中的戏剧性问题,收入《电影新观念论文集》 ( 中国电影出版社,北京, 1987) 及《电影学 — 中国首届电影学年会论文集》 ( 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8)
现代电影剧作中的冲突,《语文导报》 ( 杭州大学 )1985 年第 8 期
现代电影剧作结构中的新特点,《语文导报》 1985 年第 10 期
造型情节 — 电影叙事的独特语言,《西部电影》 ( 西安电影制片厂 )1987 年第 8 期
喜剧作为类型,《电影创作》(北京电影制片厂), 1994 年第 5 期
美国电影剧作教育管窥,《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1 期
开拓者的足迹——读电影文学剧本《定军山》 ,《电影创作》 1995 年第 5 期
用当代的眼光比较电影与戏剧,(翻译)《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1995 年第 3 期
参加研究项目
广电部电影局党史征集办公室《中国电影编年史》
文化部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电影艺术史》 ( 中国艺术研究院 )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基于动态人文界面的大型多媒体演示系统》(清华大学, 1999 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广电部《电视剧文化研究》(项目负责人)(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