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人物 周立三【经济地理学家】 – 人物百科

周立三【经济地理学家】 – 人物百科

周立三简介

周立三

周立三(1910~1998),经济地理学家。浙江杭州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3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1949年后主要从事农业地理方面研究。50年代率领新疆综合考察队对全疆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合理生产布局,进行了长达5年的深入考察,提供了系列专著和建议,卓有建树。周立三作为中国农业区划理论与实践的开拓人之一,对推动全国各省、市、县大规模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研究,为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生产合理布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周立三基本资料

中文名:周立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910年9月20日

逝世日期:1998年

职业:经济地理学家

毕业院校:中山大学

代表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地图集》

周立三生平履历

1940年4月—1949年4月(30-39岁),1940年4月,转入重庆北碚,协助黄国璋先生筹建中国第一个地理研究机构,并于9月正式成立中国地理研究所。周立三负责人生地理组资料室工作;1943年在侯学焘、陈泗桥等人的配合下,负责《四川经济地图集》的编制工作。表明周立三是中国经济地图编制的先驱者;1944年参加国父实业计划“西北科学考察团”,为建国后组织新疆综合考察打下了良好基础,并发表了多篇论文;1946年到美国威斯康辛州大学研究进修,1947年回国,在中国地理研究所晋升为研究员;1949年解放前夕,中国地理研究所部分人员搬迁广州,留下一批科研骨干成立由周立三负责的南京留守工作站,周立三与当时地下党员施雅风领导了“反搬迁搞应变”斗争,成功地抵抗了国民党当局欲将该所全部迁往广州和中国台湾

的图谋,为保存新中国地理研究机构和骨干力量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49年5月—1958年,协助竺可桢筹备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49年11月,周立三与吴传钧、高泳源等合作编辑的《苏联新图志》由上海亚光与地学社出版。1950年6月下旬中科院地理所筹委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决定分为地理、地图和大地测量三个组,第一组普通地理由周立三主持。筹委会主任竺老在北京,副主任黄秉维仍在上海华东工业部任职,负责处理日常事务。1950年10月30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10月12日,竺可桢召开地理学第一次代表大会筹备会议,决定由孙敬之、周立三、施雅风负责筹备工作。1953—1958年(43-48岁),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黄秉维任所长,周立三任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作了以下几项工作:主持完成“中国农业区划的初步意见”,将全国划分为6个农业地带(即中南、华中、华北、东北、西部和海洋)以及16个农业区;主编完成《甘青农牧交错地区农业区划研究》;主持新疆综合考察队并担任队长考察历时5年,取得丰硕成果,为新疆维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8年—1978年3月(48-68岁),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迁北京,留下部分科技人员组建成“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员,1959年6月20日,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7月9日,任命周立三为副所长、任美锷兼所长;1964年11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1978年2月,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这期间主要发表“论省级农业区划的几个问题”、主持编制《江苏省农业地图集》等专著。

1978年3月—1983年(68-73岁),1978年3月正式恢复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1980年7月,被接纳为中共党员,1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1981年,两次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1983年9月,担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科学顾问组副组长。主要再次主持江苏省农业区划(修编)历时2年,获1985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一等奖”。

1984年—1985年5月(74-88岁),1984年3月,担任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所学位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主要成就:主编完成《关于新疆维农业发展若干建议》一书、主持国家农业地图集,任编委会副主任,历时4年,至1988年,主编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地图集》并于1989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3月,获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1988年3月,被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7年,领衔承担了国情分析研究,1989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发表了第1号国情报告《生存与发展》,并获得了院长基金特别支持项目;91年出席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12月主持发表第2号国情报告《开源与节约——中国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潜力与对策》、1994年发表的《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1995年发表第4号国情报告《机遇与挑战——中国走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基本发展战略研究》;1996年1月,参加了地学部由部分院士组成的红壤地区考察团,这是他最后一次科学考察活动。1998年5月27日逝世于南京。

周立三动荡年代

1940年4月—1949年4月(30-39岁),1940年4月,转入重庆北碚,协助黄国璋先生筹建中国第一个地理研究机构,并于9月正式成立中国地理研究所。周立三负责人生地理组资料室工作;1943年在侯学焘、陈泗桥等人的配合下,负责《四川经济地图集》的编制工作。表明周立三是中国经济地图编制的先驱者;1944年参加国父实业计划“西北科学考察团”,为建国后组织新疆综合考察打下了良好基础,并发表了多篇论文;1946年到美国威斯康辛州大学研究进修,1947年回国,在中国地理研究所晋升为研究员;1949年解放前夕,中国地理研究所部分人员搬迁广州,留下一批科研骨干成立由周立三负责的南京留守工作站,周立三与当时地下党员施雅风领导了“反搬迁搞应变”斗争,成功地抵抗了国民党当局欲将该所全部迁往广州和中国台湾

的图谋,为保存新中国地理研究机构和骨干力量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49年5月—1958年,协助竺可桢筹备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49年11月,周立三与吴传钧、高泳源等合作编辑的《苏联新图志》由上海亚光与地学社出版。1950年6月下旬中科院地理所筹委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决定分为地理、地图和大地测量三个组,第一组普通地理由周立三主持。筹委会主任竺老在北京,副主任黄秉维仍在上海华东工业部任职,负责处理日常事务。1950年10月30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10月12日,竺可桢召开地理学第一次代表大会筹备会议,决定由孙敬之、周立三、施雅风负责筹备工作。1953—1958年(43-48岁),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黄秉维任所长,周立三任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作了以下几项工作:主持完成“中国农业区划的初步意见”,将全国划分为6个农业地带(即中南、华中、华北、东北、西部和海洋)以及16个农业区;主编完成《甘青农牧交错地区农业区划研究》;主持新疆综合考察队并担任队长考察历时5年,取得丰硕成果,为新疆维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8年—1978年3月(48-68岁),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迁北京,留下部分科技人员组建成“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员,1959年6月20日,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7月9日,任命周立三为副所长、任美锷兼所长;1964年11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1978年2月,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这期间主要发表“论省级农业区划的几个问题”、主持编制《江苏省农业地图集》等专著。

1978年3月—1983年(68-73岁),1978年3月正式恢复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1980年7月,被接纳为中共党员,1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1981年,两次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1983年9月,担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科学顾问组副组长。主要再次主持江苏省农业区划(修编)历时2年,获1985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一等奖”。

1984年—1985年5月(74-88岁),1984年3月,担任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所学位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主要成就:主编完成《关于新疆维农业发展若干建议》一书、主持国家农业地图集,任编委会副主任,历时4年,至1988年,主编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地图集》并于1989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3月,获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1988年3月,被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7年,领衔承担了国情分析研究,1989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发表了第1号国情报告《生存与发展》,并获得了院长基金特别支持项目;91年出席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12月主持发表第2号国情报告《开源与节约——中国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潜力与对策》、1994年发表的《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1995年发表第4号国情报告《机遇与挑战——中国走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基本发展战略研究》;1996年1月,参加了地学部由部分院士组成的红壤地区考察团,这是他最后一次科学考察活动。1998年5月27日逝世于南京。

周立三开发新疆

1940年4月—1949年4月(30-39岁),1940年4月,转入重庆北碚,协助黄国璋先生筹建中国第一个地理研究机构,并于9月正式成立中国地理研究所。周立三负责人生地理组资料室工作;1943年在侯学焘、陈泗桥等人的配合下,负责《四川经济地图集》的编制工作。表明周立三是中国经济地图编制的先驱者;1944年参加国父实业计划“西北科学考察团”,为建国后组织新疆综合考察打下了良好基础,并发表了多篇论文;1946年到美国威斯康辛州大学研究进修,1947年回国,在中国地理研究所晋升为研究员;1949年解放前夕,中国地理研究所部分人员搬迁广州,留下一批科研骨干成立由周立三负责的南京留守工作站,周立三与当时地下党员施雅风领导了“反搬迁搞应变”斗争,成功地抵抗了国民党当局欲将该所全部迁往广州和中国台湾

的图谋,为保存新中国地理研究机构和骨干力量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49年5月—1958年,协助竺可桢筹备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49年11月,周立三与吴传钧、高泳源等合作编辑的《苏联新图志》由上海亚光与地学社出版。1950年6月下旬中科院地理所筹委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决定分为地理、地图和大地测量三个组,第一组普通地理由周立三主持。筹委会主任竺老在北京,副主任黄秉维仍在上海华东工业部任职,负责处理日常事务。1950年10月30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10月12日,竺可桢召开地理学第一次代表大会筹备会议,决定由孙敬之、周立三、施雅风负责筹备工作。1953—1958年(43-48岁),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黄秉维任所长,周立三任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作了以下几项工作:主持完成“中国农业区划的初步意见”,将全国划分为6个农业地带(即中南、华中、华北、东北、西部和海洋)以及16个农业区;主编完成《甘青农牧交错地区农业区划研究》;主持新疆综合考察队并担任队长考察历时5年,取得丰硕成果,为新疆维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8年—1978年3月(48-68岁),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迁北京,留下部分科技人员组建成“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员,1959年6月20日,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7月9日,任命周立三为副所长、任美锷兼所长;1964年11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1978年2月,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这期间主要发表“论省级农业区划的几个问题”、主持编制《江苏省农业地图集》等专著。

1978年3月—1983年(68-73岁),1978年3月正式恢复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1980年7月,被接纳为中共党员,1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1981年,两次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1983年9月,担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科学顾问组副组长。主要再次主持江苏省农业区划(修编)历时2年,获1985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一等奖”。

1984年—1985年5月(74-88岁),1984年3月,担任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所学位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主要成就:主编完成《关于新疆维农业发展若干建议》一书、主持国家农业地图集,任编委会副主任,历时4年,至1988年,主编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地图集》并于1989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3月,获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1988年3月,被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7年,领衔承担了国情分析研究,1989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发表了第1号国情报告《生存与发展》,并获得了院长基金特别支持项目;91年出席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12月主持发表第2号国情报告《开源与节约——中国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潜力与对策》、1994年发表的《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1995年发表第4号国情报告《机遇与挑战——中国走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基本发展战略研究》;1996年1月,参加了地学部由部分院士组成的红壤地区考察团,这是他最后一次科学考察活动。1998年5月27日逝世于南京。

周立三农业研究

1940年4月—1949年4月(30-39岁),1940年4月,转入重庆北碚,协助黄国璋先生筹建中国第一个地理研究机构,并于9月正式成立中国地理研究所。周立三负责人生地理组资料室工作;1943年在侯学焘、陈泗桥等人的配合下,负责《四川经济地图集》的编制工作。表明周立三是中国经济地图编制的先驱者;1944年参加国父实业计划“西北科学考察团”,为建国后组织新疆综合考察打下了良好基础,并发表了多篇论文;1946年到美国威斯康辛州大学研究进修,1947年回国,在中国地理研究所晋升为研究员;1949年解放前夕,中国地理研究所部分人员搬迁广州,留下一批科研骨干成立由周立三负责的南京留守工作站,周立三与当时地下党员施雅风领导了“反搬迁搞应变”斗争,成功地抵抗了国民党当局欲将该所全部迁往广州和中国台湾

的图谋,为保存新中国地理研究机构和骨干力量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49年5月—1958年,协助竺可桢筹备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49年11月,周立三与吴传钧、高泳源等合作编辑的《苏联新图志》由上海亚光与地学社出版。1950年6月下旬中科院地理所筹委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决定分为地理、地图和大地测量三个组,第一组普通地理由周立三主持。筹委会主任竺老在北京,副主任黄秉维仍在上海华东工业部任职,负责处理日常事务。1950年10月30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10月12日,竺可桢召开地理学第一次代表大会筹备会议,决定由孙敬之、周立三、施雅风负责筹备工作。1953—1958年(43-48岁),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黄秉维任所长,周立三任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作了以下几项工作:主持完成“中国农业区划的初步意见”,将全国划分为6个农业地带(即中南、华中、华北、东北、西部和海洋)以及16个农业区;主编完成《甘青农牧交错地区农业区划研究》;主持新疆综合考察队并担任队长考察历时5年,取得丰硕成果,为新疆维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8年—1978年3月(48-68岁),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迁北京,留下部分科技人员组建成“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员,1959年6月20日,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7月9日,任命周立三为副所长、任美锷兼所长;1964年11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1978年2月,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这期间主要发表“论省级农业区划的几个问题”、主持编制《江苏省农业地图集》等专著。

1978年3月—1983年(68-73岁),1978年3月正式恢复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1980年7月,被接纳为中共党员,1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1981年,两次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1983年9月,担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科学顾问组副组长。主要再次主持江苏省农业区划(修编)历时2年,获1985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一等奖”。

1984年—1985年5月(74-88岁),1984年3月,担任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所学位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主要成就:主编完成《关于新疆维农业发展若干建议》一书、主持国家农业地图集,任编委会副主任,历时4年,至1988年,主编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地图集》并于1989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3月,获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1988年3月,被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7年,领衔承担了国情分析研究,1989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发表了第1号国情报告《生存与发展》,并获得了院长基金特别支持项目;91年出席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12月主持发表第2号国情报告《开源与节约——中国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潜力与对策》、1994年发表的《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1995年发表第4号国情报告《机遇与挑战——中国走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基本发展战略研究》;1996年1月,参加了地学部由部分院士组成的红壤地区考察团,这是他最后一次科学考察活动。1998年5月27日逝世于南京。

周立三实践应用

1940年4月—1949年4月(30-39岁),1940年4月,转入重庆北碚,协助黄国璋先生筹建中国第一个地理研究机构,并于9月正式成立中国地理研究所。周立三负责人生地理组资料室工作;1943年在侯学焘、陈泗桥等人的配合下,负责《四川经济地图集》的编制工作。表明周立三是中国经济地图编制的先驱者;1944年参加国父实业计划“西北科学考察团”,为建国后组织新疆综合考察打下了良好基础,并发表了多篇论文;1946年到美国威斯康辛州大学研究进修,1947年回国,在中国地理研究所晋升为研究员;1949年解放前夕,中国地理研究所部分人员搬迁广州,留下一批科研骨干成立由周立三负责的南京留守工作站,周立三与当时地下党员施雅风领导了“反搬迁搞应变”斗争,成功地抵抗了国民党当局欲将该所全部迁往广州和中国台湾

的图谋,为保存新中国地理研究机构和骨干力量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1949年5月—1958年,协助竺可桢筹备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49年11月,周立三与吴传钧、高泳源等合作编辑的《苏联新图志》由上海亚光与地学社出版。1950年6月下旬中科院地理所筹委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决定分为地理、地图和大地测量三个组,第一组普通地理由周立三主持。筹委会主任竺老在北京,副主任黄秉维仍在上海华东工业部任职,负责处理日常事务。1950年10月30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10月12日,竺可桢召开地理学第一次代表大会筹备会议,决定由孙敬之、周立三、施雅风负责筹备工作。1953—1958年(43-48岁),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成立,黄秉维任所长,周立三任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作了以下几项工作:主持完成“中国农业区划的初步意见”,将全国划分为6个农业地带(即中南、华中、华北、东北、西部和海洋)以及16个农业区;主编完成《甘青农牧交错地区农业区划研究》;主持新疆综合考察队并担任队长考察历时5年,取得丰硕成果,为新疆维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8年—1978年3月(48-68岁),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迁北京,留下部分科技人员组建成“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员,1959年6月20日,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7月9日,任命周立三为副所长、任美锷兼所长;1964年11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1978年2月,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这期间主要发表“论省级农业区划的几个问题”、主持编制《江苏省农业地图集》等专著。

1978年3月—1983年(68-73岁),1978年3月正式恢复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1980年7月,被接纳为中共党员,1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1981年,两次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1983年9月,担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科学顾问组副组长。主要再次主持江苏省农业区划(修编)历时2年,获1985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一等奖”。

1984年—1985年5月(74-88岁),1984年3月,担任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所学位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主要成就:主编完成《关于新疆维农业发展若干建议》一书、主持国家农业地图集,任编委会副主任,历时4年,至1988年,主编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地图集》并于1989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3月,获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1988年3月,被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7年,领衔承担了国情分析研究,1989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发表了第1号国情报告《生存与发展》,并获得了院长基金特别支持项目;91年出席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12月主持发表第2号国情报告《开源与节约——中国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潜力与对策》、1994年发表的《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1995年发表第4号国情报告《机遇与挑战——中国走向21世纪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基本发展战略研究》;1996年1月,参加了地学部由部分院士组成的红壤地区考察团,这是他最后一次科学考察活动。1998年5月27日逝世于南京。

周立三主要著作

“关于划分中国经济区域的两个原则性问题的思考”,光明日报,1955年。

《甘青农牧交错地区农业区划初步研究》(与人合作),科学出版社,1958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地理》(与人合作),科学出版社,1963年。

《新疆综合考察的方法与经验》(与人合作),科学出版社,1964年。

《江苏农业地理》(与人合作),江苏科技出版社,1979年。

“应辩证地规划长江流域的经济开发”,《科学报》,1988年7月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地图集》(主编),地图出版社,1989年。

《生存与发展》(主持),科学出版社,1989年。

《主持发表1-4号国情报告》,1989年—1995年。

《中国农业区划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科大出版社,1993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48401.html

李二曲【明清之际思想家、哲学家】 – 人物百科

张雪父【现代画家、工艺美术设计家、美术教育家】 – 人物百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