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人物 东条英机【日本内阁总理大臣,陆军大将,甲级战犯】 – 人物百科

东条英机【日本内阁总理大臣,陆军大将,甲级战犯】 – 人物百科

东条英机简介

东条英机

东条英机(汉语拼音:Dongtiao Yingji;拉丁语:Tōjō Hideki;1884年12月30日-1948年12月23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陆军大将,甲级战犯。生于东京军阀家庭。1905年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参加日俄战争。1915年陆军大学毕业。历任驻德国大使馆武官、陆军处军务局动员课长。1931年任参谋本部课长,参与策划九一八事变。1935年任侵华日军关东军宪兵司令官,1937年任关东军参谋长。七七事变后,指挥“东条兵团”侵占中国的承德、张家口和大同地区。1938年5月,回国任陆军次官,积极主张扩大侵华战争。同年任陆军航空部长兼航空总监。1940年7月至于941年10月,连任第二次、第三次近卫文麿内阁陆相,反对从中国撤兵和力主对英美开战。1941年10月,继近卫文麿之后任内阁首相,先后背景任陆相、内相、文相、商工相、军需相及参谋总长等职,完全实现了日本法西斯军阀独裁的体制。对内压制舆论,排斥异已;对外积极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把侵略战争从中国大陆扩大到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1944年7月,在日本败局已定和国内矛盾激化的形势下,被迫下台。日本投降后被定为甲级战犯,自杀未遂,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于1948年12月23日被绞死。

简介

其父陆军中将东条英教是岩手县一武士之后,毕业于陆军教导团,曾在甲午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东条英机自幼就受到军国主义熏陶,被灌输武士道精神。

1899年,进入东京陆军地方幼年学校,经过三年严格军事训练,接受系统的军国主义教育。1902年升入陆军中央幼年学校。两年后又进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为士官候补生。1905年4月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近卫步兵第三联队服役,授予少尉军衔。后又被保送上陆军大学。1915年毕业后,历任近卫步兵第三联队中队长、陆军部副官、日本驻德国大使馆武官等职。1921年,东条英机召集日本驻欧洲各国武官开会,参加者有永田铁山、冈村宁次、小畑敏四郎等11人,会上发誓将来要刷新陆军人事,改革军队体制,推行总体战体制,完成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准备。被召回国后,担任过陆军大学教官、陆军部军务局课员、整备局动员课课长等职。

1931年在中国东北参与策划九一八事变。1933年3月调到参谋本部工作,晋升为少将。11月任命为军事调查部部长。1935年9月,被任命为关东军宪兵司令官。在中国东北,大搞“强化治安”,镇压人民抗日斗争,屠杀抗日志士。

1937年3月起任关东军参谋长。协助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围剿抗日联军,实行“三光”政策。同年6月9日,上书日本大本营,鼓吹大规模侵华。七七事变后,率日军侵占承德、张家口、大同等地,获得日本政府在发动侵华战争以后颁发的第一张“战功奖状”。

1938年5月任陆军次官,6月调任陆军航空部部长,12月又任陆军航空总监兼陆军航空部部长。1940~1941年任第二、三届近卫内阁陆军大臣,积极扩大对华战争,并准备与英、美开战,鼓吹“大东亚共荣圈”。1941年10月18日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兼内务大臣、陆军大臣,晋升大将,实现政府、军队一体化。同年12月8日,发动太平洋战争。同一天,还对泰国、马来亚、菲律宾、关岛、吉尔伯特群岛以及中国香港

发动了军事进攻,把侵略战争扩大到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

在日本国内,东条内阁强化法西斯体制,颁布《言论、出版、集会和结社等临时取缔法》、《战时犯罪处罚特例法》、《战时行政特例法》和《战时行政职权特例法》等,实行白色恐怖统治。除首相外,东条兼任内务大臣、军需大臣、外务大臣、陆军大臣、文部大臣、商工大臣及参谋总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实行法西斯军事独裁。为加强对占领地的统治,保证最大限度地掠夺被占领地的资源,1942年11月1日,东条内阁专门设立了大东亚省,以处理“大东亚共荣圈”的各国事务。

1942年后,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相继丧失战略要地。在中国战场,中国军队开始局部反攻,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争此伏彼起,日伪统治遭受沉重打击。日本国内经济生活困难重重,东条内阁统治四面楚歌,陷于危机。1944年7月18日,在日本败局已定和国内矛盾激化的形势下,被迫辞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战败投降,9月2日,外务大臣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9月11日,盟军最高司令部下令逮捕东条英机等39名战犯,东条觉察到被捕的时刻即将到来,开枪自杀,未遂。后被送到美军第48野战医院救治。1946年5月3日作为战犯被押进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接受审判。1948年11月12日,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列为甲级战犯,判处绞刑。12月23日零时执行绞刑。其骨灰被美军抛入大海。

参见

  • 东京审判
  • 战犯
  • 战争犯罪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51505.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