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人物 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 – 人物百科

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 – 人物百科

<a href=/renwu/42134.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曾子</a>

曾子介绍

曾子(前505年10月12日—前435年),名参(音cā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 人(山东省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人,明成化初年传为嘉祥县人)。 是夏禹的后代,禹第六代孙曲烈建立鄫国,后鄫国为莒国所灭,鄫太子巫流亡鲁国南武城定居(今南武城故城遗址附近),玄孙即曾子。曾子是曾姓开派祖,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一生积极实践和推行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论语》、著写《大学》 、《孝经》、《曾子十篇》,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受儒教祭祀。

人物生平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禹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建立鄫国,曾姓自此发源。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前567年被莒国灭。太子巫出奔鲁国南武城(山东省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村)定居。其后代用“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玄孙即曾子。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

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曾参,常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说。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归,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见《淮南子》)

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十六岁的曾参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的高才弟子颜回病故,曾参就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

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呼而告之,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子亲以《大学》授曾参。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曾参二十七岁。是年,孔子卒,终年七十三岁。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孔子临终将其孙(孔鲤之遗孤)子思托付于曾参。

公元前476年(鲁哀公十九年)曾参三十岁。三年守墓过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很像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强叫曾参同意。曾参拒绝说:“这样做不可。老师的德行像长江的水洗过,像秋天的阳光晒过,清净洁白,无以复加,怎么只求面貌像似呢?”(见《孟子·滕文公上》)

公元前475年(鲁哀公二十年)曾参三十一岁。父病故时,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见《礼记》)

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曾参三十八岁。武城大夫聘曾参为宾师,设教于武城(今山东嘉祥南武山村)

公元前456年(鲁悼公十一年)曾参五十岁。时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曾子皆不应命。

公元前455年(鲁悼公十二年)曾参五十一岁。鲁悼公十三年(公元前454年)曾参五十二岁。

公元前446年(鲁悼公二十一年)曾参六十岁。与子夏、段干木等设教于西河一带。 

公元前436年(鲁悼公三十一年)曾参七十岁。是年,曾参有病卧床不起,把弟子们叫到跟前说:你们掀开被子,看看我的脚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像《诗经》上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心谨慎,以保其身。从今以后,我知道身体能够免于毁伤了。小子们,要记住啊!并且他自言自语地说,君子修养之道贵在三条:“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这三条我能做到吗?始终不忘修养功夫。(《论语·泰伯》)

公元前435年(鲁悼公三十二年)曾参七十一岁。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子,突然想起身下铺着一领华美的席子,是鲁大夫季孙氏送给他的。他认为,自己一生没做到大夫,不应铺大夫的席子,于是就招呼儿子们把席子换下来。没等换上的席子铺好,他就去世了,终年七十一岁。 

主要思想

修齐治平

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至善”既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政治上的最终理想。“诚意、正心、修身”是道德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政治实践。通过道德修养实现政治抱负,道德与政治水乳交融,正是儒家思想以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描述“治国平天下”宏伟蓝图的时候,接着讲得众、慎德、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故“治国平天下”者,应做“民之父母”,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孕育着孟子“民本”思想的萌芽。要赢得民心,就必须“慎德”。“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因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renwu/53473.html

昌文君【战国时秦国官吏】 – 人物百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