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伊莎【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之妻,艾卜·伯克尔之女】 – 人物百科

阿伊莎(拼音:ā yī shā),(614~678),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之妻,艾卜·伯克尔之女,623年在麦地那与穆罕默德结婚,有“信士之母”之称,628年随穆罕默德出征,归来时掉队,由穆斯林青年赛夫旺独自护送回麦地那,遂引起非议,后有经文(24∶10-19)降示为她辩诬,并规定诬告不贞罪,穆罕默德去世后,她反对奥斯曼任哈里发,又与祖拜尔和泰勒哈举兵反抗阿里,656年,在骆驼之战中兵败被俘,遣返麦地那,晚年传述直接听自穆罕默德的圣训2210条,为圣训传述人,

马立克【伊斯兰教教法马立克学派创始人】 – 人物百科

马立克(汉语拼音:mǎ lì kè),(约712~795),伊斯兰教教法马立克学派创始人,生于麦地那,自幼接受宗教教育,曾从圣门弟子赛赫勒·本·赛厄德学习圣训,从什叶派第六代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学习教法,他的学说以麦地那前辈教法学家的判例为基础,尝试对麦地那教法学派的一致意见作系统阐述,其内容大多源自该学派权威学者的个人推理,其门生编纂的《圣训易读》,汇集1700个司法惯例,是第一部教法成文概要,该书反映马立克依赖麦地那惯例和运用推理时,对社会条件的重视以及法律伊斯兰化的程度,他可以根据个人推理和传统惯例

阿卜杜·卡迪尔·吉拉尼【伊斯兰教苏非学者】 – 人物百科

阿卜杜·卡迪尔·吉拉尼(汉语拼音:ā bǔ dù-dí kǎ ěr-jí lā ní),(1077~1166),伊斯兰教苏非学者,生于伊朗吉兰,18岁赴巴格达学习罕百里学派教法,不愿进尼扎米叶大学,据说“由于绿衣人赫齐尔的命令”,他从罕百里教法学家穆哈里米手中首次接受加入苏非修炼的破衣,加入苏非派,受到其他学生的排斥,此后他作为漫游的苦行者,在伊拉克荒漠度过25年,1127年,他返回巴格达,作为罕百里学派教师布道,在民间声誉卓著,1134年,为他在巴格达郊外修建一所宗教学校,附有供其家人和学生居住的道堂,

布哈里【伊斯兰教圣训学家】 – 人物百科

布哈里(拼音:bù hā lǐ),(810~870),伊斯兰教圣训学家,生于中亚布哈拉,16岁随家人朝觐麦加,而后跋涉于辽阔的伊斯兰世界,寻访圣训传述、收录和背记人,全面搜集圣训正文和传述世系,探讨圣训学的疑难问题,据传,他曾访问1080名长老,记录60万条圣训,用16年时间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7397条他认为真实可靠的圣训,再经评论和比较,按教法题材分类,编为《布哈里圣训实录》,被推崇为仅次于《古兰经》的经典,成为宗教学者演绎教法和教义的重要依据,晚年因与布哈拉统治者不和,迁居撒马尔罕,

马图里迪【伊斯兰教教义学家,马图里迪学派创始人】 – 人物百科

马图里迪(汉语拼音:mǎ tú lǐ dí),(?~994),伊斯兰教教义学家,马图里迪学派创始人,生于中亚撒马尔罕,曾随阿里·奈斯尔学习教法学和教义学,并深受艾卜·哈尼法·努尔曼的影响,他主张凭借理性观察万物,进而认识和信仰真主;真主是自由的,为所欲为的,但其行为具有深奥哲理和伦理准则;真主的德性不在其本体之外,既不依本体而存在,也不与本体相分离;真主的言语是凭借其本体而自立的一种“意义”,是无始者本体的一种无始的德性,而表述无始“意义”所组成的字、词,则是新生的,但不说是被造的;真主是人类行为的创造者

伊本·哈兹木【伊斯兰教教义学家】 – 人物百科

伊本·哈兹木(汉语拼音:Yiben·Hazimu,994~1064),伊斯兰教教义学家,生于科尔多瓦,曾任西班牙倭马亚王朝大臣,该王朝瓦解后,退而从事著述,涉及教义学、圣训学、逻辑学、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著作据说有400余种,他原属沙斐仪学派,后转而拥护扎希里学派,主张教法应以《古兰经》和圣训明显的字面意义为根据,否则不予承认,他在《关于教派和异端的批判》中,尖锐抨击艾什尔里学派关于真主德性的学说,并对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作了比较研究,他对各学派权威学者的批判,激起众多宗教学者的愤怒而被迫隐居,其著

哈伦·赖世德【阿巴斯王朝第五任哈里发】 – 人物百科

哈伦·赖世德( Harūn al-Rashīd ;766~809),阿巴斯王朝第五任哈里发,原名哈伦·本·穆罕默德·本·阿布杜拉,赖世德一名是他率军远征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取得胜利之后,其父第三任哈里发马赫迪给他的称号,意为正确的人,786年,其兄第四任哈里发哈迪去世后,他就任第五任哈里发,时年20岁,执政期间(786~809),在政治、军事方面有很大发展;同时,在经济、文化上也有所建树,当时的巴格达已经发展成为阿拉伯商业、文化中心,也是当时著名的世界市场之一,万商云集,并设有出售瓷器、丝绸、麝香等中国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