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马尔罗简介,马尔罗的故事_世界近代史 菊江历史网

安德烈·马尔罗简介,马尔罗的故事_世界近代史 菊江历史网

安德烈·马尔罗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和评论家,作品有《纸月亮》《西方的诱惑》《胜利者》《王家之路》等,他的作品《人类的命运》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且被称作“20世纪的经典著作”,

安德烈·马尔罗简介,马尔罗的故事_世界近代史 菊江历史网

安德烈·马尔罗简介,马尔罗的故事_世界近代史 菊江历史网

安德烈·马尔罗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和评论家,作品有《纸月亮》《西方的诱惑》《胜利者》《王家之路》等,他的作品《人类的命运》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且被称作“20世纪的经典著作”,

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图波列夫【苏联飞机设计师】 – 人物百科

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图波列夫【苏联飞机设计师】 – 人物百科

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图波列夫( 俄文:Андр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Туполев;拉丁文:Andrey Nikolayevich Tupolev;1888~1972 ),苏联飞机设计师,苏联科学院院士,生于特维尔省的普斯托马佐沃,卒于莫斯科,1908年入莫斯科高等技术学校,加入N.Ye.茹科夫斯基领导的航空小组,参与设计和制造风洞,1918年毕业,与茹科夫斯基共同创建苏联中央流体动力研究院,1918~1935年任副院长,1931~1936年任苏联航空工业管理局总工程师,1922年开始领导中央流体

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莫斯克文【苏联电影摄影师,国家奖金获得者,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苏联摄影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人物百科

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莫斯克文(Андр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Москвин ;1901~1961),苏联电影摄影师,国家奖金获得者,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功勋艺术家,苏联摄影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01年2月14日生于彼得堡,1961年2月28日卒于列宁格勒,他是电影史上第一个在实地外景进行夜间拍摄的摄影师,在《鬼轮》(1926,导演Г.М.柯静采夫、Л.З.塔拉乌别尔格)一片中,他一反常规,放弃通用的“白昼夜景”,创造了与人视觉感受相应的真实夜景效果,他利用光线强弱、投影、明暗层次,光线效果等来表现人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苏联电影导演、编剧,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人民艺术家】 – 人物百科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Андрей Сергеевич Михалков – Кончаловский ;1937~ ),苏联电影导演、编剧,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人民艺术家,1965年毕业于苏联电影学院,1965年导演了第一部独立制作的影片《第一个教师》(根据Ч.艾特玛托夫同名小说改编),1969年和1971年,他先后改编了两部古典名作《贵族之家》(И.С.屠格涅夫原著)和《万尼亚舅舅》(А.П.契诃夫原著),1974年,他拍摄了现代题材影片《恋人曲》,通过一对恋人的曲折遭遇表现了纯真的爱情,并歌颂了爱国主义

安德烈·阿尔塞尼耶维奇·塔尔科夫斯基【苏联电影导演,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 – 人物百科

安德烈·阿尔塞尼耶维奇·塔尔科夫斯基(Андрей Арсеньевич Тарковский ;1932~1987),苏联电影导演,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1932年4月4日生于扎夫拉捷耶,1987年1月1日卒,1956年进入苏联国立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1961年拍出了毕业作《压路机和小提琴》,这部没有对话的短片以抒情的格调表现一个操作压路机的工人和一个拉小提琴的男孩的友谊,1961年,塔尔可夫斯基拍摄了自己第一部大型故事片《伊凡的童年》,影片通过小侦察员伊凡的遭遇,表现了战争对童年人的摧残,影片具有较高

安德烈·卡耶特【法国电影导演】 – 人物百科

安德烈·卡耶特(André Cayatte ;1909~1989),法国电影导演,1909年2月3日生于卡尔卡松,早年曾为报刊写小说,1938年以编剧身份进入电影界,1942年开始执导影片,他把影片作为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见解的工具,如《伸张正义》(1950,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我们都是 犯》(1952,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洪水之前》(1954,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国际评论奖)以及《黑色档案》(1959)和《国家利益》(1978)等,他也拍家庭、恋爱题材的影片,《对一次婚姻的剖析

安德烈·泰希内【法国电影导演】 – 人物百科

安德烈·泰希内【法国电影导演】 – 人物百科

安德烈·泰希内(André Téchiné ;1943~ ),法国电影导演,1943年3月生于瓦朗斯-达让,60年代在《电影手册》杂志任编辑,撰写影评,并当过3年助理导演1969年以一部不甚出名的影片《波莉娜走了》开始导演生涯,之后有8部作品问世,第二部影片《法兰西回忆》(1975)使他声誉鹊起,此后,他的影片大受赞扬,如《巴罗克》(1976,获恺撒奖提名)、《勃朗蒂姐妹》(1979)、《约会》(1985,获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犯罪的地点》(1986),他被誉为同一代导演中最富才华者之一,

安德烈·巴赞【法国电影理论家、影评家】 – 人物百科

安德烈·巴赞【法国电影理论家、影评家】 – 人物百科

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 ;1918~1958),法国电影理论家、影评家,1918年4月8日生于昂热,1958年卒于马恩河畔布里,1943年开始从事影评工作,后相继担任《法国银幕》、《精神》和《观察家》等杂志的编辑,50年代初创办《电影手册》,担任主编,巴赞主张真实美学,反对唯美主义,他创立了电影写实主义的完整体系,电影影像的本体论、电影起源的心理学和电影语言的进化观是这个体系的哲学、心理学和美学依据,巴赞认为,电影的基础是摄影,而摄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电影的发明满足了人类自古以

安德烈【中国台湾男作家,龙应台之子】 – 人物百科

安德烈【中国台湾男作家,龙应台之子】 – 人物百科

安德烈(Andreas Walther),男,1985年12月生于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大学毕业,作家,是龙应台之子,代表作品《亲爱的安德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