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林【中国相声表演艺术家】 – 人物百科

侯宝林(1917~1993),中国相声表演艺术家,满族,北京人,自幼家境贫寒,12岁开始学艺,初从云里飞学滑稽京剧,后改习相声,先后拜常宝臣、朱阔泉为师,在北京天桥、鼓楼一带撂地演出,1940年成名于天津,改在剧场和电台正式献艺,1950年组织北京相声改进小组,1955年加入中央广播说唱团,录制并播出大量相声节目,他多次深入工厂、农村、部队和全国各地演出,在抗美援朝期间深入朝鲜前线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深受欢迎,1979年退出舞台,潜心钻研曲艺理论,著书立说,成绩斐然,侯宝林相声的风格清新、含蓄

黄兆麟【苏州评话艺人,黄永年的儿子】 – 人物百科

黄兆麟(1887~1945),苏州评话艺人,江苏苏州人,父黄永年,以演说评话《五义图》、《绿牡丹》著称,黄兆麟14岁从许文安学说《三国》,同时从其父学起角色、开打以及其他伎艺,开演说《三国》起角 端,擅起赵云、关羽、张飞、曹操等角色,以起赵云为最佳,时有“活赵云”之称,嗓音清脆响亮,功底深厚,表演讲求台风,曾任光裕说书研究会会长,

马如飞【原名时霏,中国苏州弹词艺人】 – 人物百科

马如飞(1817~?),中国苏州弹词艺人,原名时霏,字吉卿,一署沧海钓徒,清代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享名,为当时苏州评弹的“四大名家”之一,祖籍江苏丹阳,生于江苏苏州,出身苏州弹词世家,父亲马春帆以说唱《珍珠塔》著名,马如飞幼时熟读诗书,稍长充任书吏,父亲去世后,家境难以为继,在父亲好友的劝说下改行苏州弹词,跟从表兄桂秋荣学习说唱《珍珠塔》,从此继承父业,《珍珠塔》虽为家传书目,但在马如飞之前,“喷饭有余,劝世不足,词句多俚,音节不谐”,马如飞在说唱实践中,对《珍珠塔》进行了加工润色,使结构

白凤岩【曲艺弦师、曲艺音乐作曲家、三弦和北派琵琶演奏家】 – 人物百科

白凤岩(1899~1975),曲艺弦师、曲艺音乐作曲家、三弦和北派琵琶演奏家,北京人,8岁随父白晓山学弹三弦,15岁拜韩永先为师,并向著名弦师韩永禄学艺,由于他刻苦练功,不久便以出色的演奏技巧享誉曲坛,他虚心好学,成名后仍多方求教问艺,曾师事单弦名家全月如、德寿山,梅花大鼓名家金万昌,著名弦师苏启元、霍连仲等前辈艺人,对多种北方曲艺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马头调、联珠快书、时调小曲等的演唱、伴奏艺术非常娴熟,并有所革新创造,他演奏三弦、琵琶、四胡、扬琴等民族乐器多有独到之处,尤以弹奏三弦达到炉火纯青的

乔清秀【原名李金秀,中国河南坠子艺人,河南坠子北路调的创始人之一】 – 人物百科

乔清秀(1910~1944),中国河南坠子艺人,河南坠子北路调的创始人之一,原名李金秀,河南内黄人,她幼时接受多种民间戏曲和说唱艺术的熏陶,拜乔利元为师,学唱河南坠子的短段曲目,1924年开始登台演出,曾到河北大名附近各县及内黄、邯郸、邢台、临清、石家庄、济南、天津、沈阳等地献艺,1939年举家赴沈阳演出,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迫害,乔利元惨死,乔清秀返回天津,于1944年病故,乔清秀曾经前辈名家潘春聚、张金忠的指导,演唱技艺高超,演唱风格清新,行腔明快婉约,嗓音纯净甜润,与程玉兰、董桂枝形成河南坠子三大流

万人迷【原名李佩亭,后改李德钖,中国相声艺人】 – 人物百科

万人迷(汉语拼音:wàn rén mí),(1881~1926),中国相声艺人,原名李佩亭,后改李德钖,北京人,自幼随父(老万人迷)学艺,后拜恩绪、徐有禄、桂祯(富有根)为师,博采众长,技艺日进,常与师弟张德泉合作,以改编演出《耍猴儿》、《洪洋洞》、《文明词》等成名,其后相继与马德禄、张寿臣合作,并亲授张寿臣多段单口相声,万人迷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相声艺人,他在艺术上有师承,有发展,勇于改革创新,有代表作《大审案》、《交租子》、《对对子》、《三近视》、《老老年》等,

潘诚立【中国北京评书艺人】 – 人物百科

潘诚立(1872~1929),中国北京评书艺人,北京人,清末民初长期在北京献艺,擅说《明英烈》、《隋唐》、《精忠岳传》、《包公案》等多部评书,并自编有一部《明清野录》,讲叙李自成起义及吴三桂请清兵入关之事,因会说之书甚多,人称“潘记书铺”,他文化修养较高,又肯于向热心听众请教,对引经据典的“插笔书”, 短打的“武打书”,每场收束时的“拨口书”,讲说运用均有独到之处,尤其塑造刻画人物,细腻深刻;描摹世态人情,鞭辟入里,又受当时评书名家双厚坪的影响,勇于抨击社会黑暗现象,常把时事新闻比附穿插到说书讲评之中,嬉

霍树棠【原名霍润南,中国东北大鼓艺人】 – 人物百科

霍树棠(1901~1973–03–29),中国东北大鼓艺人,原名霍润南,满族,辽宁北镇人,卒于沈阳,幼年孤贫,一度给本屯一位演唱“屯大鼓”的盲艺人领道,14岁在家乡拜冯景和为师学唱东北大鼓,不久随师登台演出,16岁到沈阳行艺,年轻气足,嗓音宽厚,演出很卖力气,深受听众欢迎,得了一个“火车头”的绰号,他善于兼收并蓄,在行艺中以幼习的“西城”土调为基础,广泛吸收其他艺人的“南城调”唱腔、沈阳流行的“奉调”唱腔和京韵大鼓与皮影戏的一些声腔,使他演唱的东北大鼓在原有唱腔腔调低沉徐缓的基础上,增加了刚健爽朗的特色,

王尊三【中国西河大鼓演员,曲艺改革的倡导者】 – 人物百科

王尊三(1892~1968),中国西河大鼓演员,曲艺改革的倡导者,河北唐县人,青年时期开始在河北一带说书,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编演新鼓词,发挥了曲艺的战斗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积极参加曲艺团体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曲艺研究会主席等职,积极推动曲艺改革,创作了许多新的作品,热情讴歌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他的嗓音宽圆甜亮,表演细腻传神,对传统书目能博采众长,多有发挥,擅长说唱金戈铁马故事,1958年,他整理的传统曲艺唱词集《穆桂英指路》问世,集中所收的曲目,具有主题鲜

邓九如【中国山东琴书演员,北路邓派琴书的创始人】 – 人物百科

邓九如(汉语拼音:Deng Jiuru;英语:Dai Ailian),中国山东琴书演员,北路邓派琴书的创始人,山东范县(今属河南)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