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利克·费米【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 – 人物百科
恩利克·费米(Enrico Fermi ;1901~1954),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生于意大利罗马,卒于美国芝加哥,1918年进入比萨大学,1922年获博士学位,继而去德国格丁根大学随M.玻恩工作,后又去荷兰莱顿大学随P.厄任费斯脱工作,1924年回到意大利,在罗马大学任教,1925年到佛罗伦萨大学任讲师,1927年回罗马物理研究所工作,并在罗马大学担任第一任理论物理讲座,1929年被选为意大利皇家学会会员,195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国外会员,为纪念他所作的贡献,原子序数为100的元素,以他的姓氏命名为
约翰·戴斯蒙德·伯尔纳【英国物理学家】 – 人物百科
约翰·戴斯蒙德·伯尔纳(John Desmond Bernal ;1901~1971),英国物理学家,1901年 5月10日生于爱尔兰蒂珀雷里的尼纳,1919年入剑桥大学,在学习期间即由于用数学推导出晶体结构的230个空间群,受到伦敦皇家研究所布喇格父子的重视,因而在1923年到该所工作,1927年被选任为剑桥大学晶体学系的负责人,1937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8年担任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物理学教授,他关心社会、参加共产主义运动,30年代后期积极投入反法西斯斗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任盟军的科学顾

彼得·利奥尼多维奇·卡皮察【苏联物理学家】 – 人物百科
彼得·利奥尼多维奇·卡皮察(俄文:∏ётр Леонидович Капица拉丁文:Pyotr Leonidovich Kapitsa;1894~1984),苏联物理学家,生于喀琅施塔得,1918年毕业于彼得堡工学院,1921年赴英国,在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从E.卢瑟福工作,1929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0年到1934年担任皇家学会蒙德实验室主任,1934年他回苏联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后未能再返剑桥,随后在莫斯科筹建物理问题研究所,并担任所长直到逝世,1939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海森伯【德国物理学家】 – 人物百科
海森伯(1901~1976;Heisenberg,Werner Karl),德国物理学家,1901年12月5日生于维尔兹堡,1976年2月1日卒于慕尼黑,1923年在慕尼黑大学A.索末菲的指导下获博士学位,同年赴格丁根随N.玻尔研究3年,1927~1941年任莱比锡大学教授,1942~1945年任柏林威廉物理研究所所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任普朗克物理和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
伊戈尔·叶夫根尼耶维奇·塔姆【苏联物理学家】 – 人物百科
伊戈尔·叶夫根尼耶维奇·塔姆(Игорь Εвгеньевич Τамм ;1895~1971),苏联物理学家,1895年7月8日生于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1918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1924~1941年以及1954年起,在莫斯科大学执教,1934年起又在苏联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33年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53年被选为院士,1971年4月12日在莫斯科逝世,

萨特延德拉·纳特·玻色【印度物理学家】 – 人物百科
萨特延德拉·纳特·玻色(Satyendranath Bose ;1894~1974),印度物理学家,生于加尔各答,卒于加尔各答,1915年毕业于加尔各答大学,1924~1925年于巴黎在P.朗之万指导下进行工作,1926~1945年任达卡大学教授和物理系主任,1945~1956年任加尔各答大学教授,1949~1950年任印度国家科学院主席,1958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默里·盖尔曼【美国理论物理学家】 – 人物百科
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 ;1929~2019),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生于纽约,194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951年得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和在芝加哥大学任教,1955年到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任教,1956年任该校教授,1967年任密歇根理论物理学教授,1972~1975年在美国总统科学咨询委员会任职,196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亚瑟·霍利·康普顿【美国物理学家】 – 人物百科
亚瑟·霍利·康普顿(Arthur Holly CoMpton ;1892~1962),美国物理学家,生于俄亥俄州伍斯特,卒于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191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在明尼苏达大学任教,1920年起任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物理系主任,1923年起任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教授,1945年起任华盛顿大学校长,1953~1961年改任自然哲学名誉教授,1962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预定作系统讲演,讲了两次后逝世,
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弗兰克【英国物理学家】 – 人物百科
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弗兰克( Frederick Charles Frank ;1911~1998),英国物理学家,长期在布里斯托尔大学任教,研究领域为晶体物理学,在位错理论、晶体生长理论、液晶和高分子理论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善于以高度的物理洞察力自辟途径在新领域中进行开创性的工作,1949年首先提出螺型位错在晶面露头处的台阶可以促进晶体生长这一独创性的想法,随即得到实验的证实,这一方面为晶体中确实存在位错首次提供较直接的证据,同时也开拓了实际晶体的生长理论这一新领域,1951年他与W.伯顿和N.卡夫雷拉
袁家骝【华裔美国物理学家】 – 人物百科
袁家骝(汉语拼音:Yuan Jialiu,1912~ ),华裔美国物理学家,他是最早将电子学运用于高能粒子探测的一批物理学家之一,还是早期运用闪烁计数器描迹仪和用自动化方法收集数据较有成效的研究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