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亚土冢墓群简介
中亚土冢墓群,公元前7~公元4世纪中亚游牧民族的墓葬群。
分布范围西起咸海东岸高地,经中部天山地区,东北到伊犁河流域,东南到费尔干纳和帕米尔。
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考古学家A.H.伯恩施塔姆等人多次发掘。
墓葬多在地表或稍挖浅坑起建,内有圆木的椁室和甬道,覆土而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坟丘,周围间或加石圈以为标志。
按年代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土冢
年代为前7~前3世纪。
在咸海东岸高地,有乌伊嘎拉克墓群和塔吉斯坎墓群。
随葬有陶器和青铜制的短剑、箭镞、马具、动物纹饰牌饰物等。
在哈萨克中部草原,有许多“胡须冢”,典型的如卡拉干达地区希迭尔特河畔的塔斯摩拉土冢。
这种墓葬由一座主冢和用来随葬马匹、陶器等物的小冢组成,小冢前方两侧用石块砌出两条向东伸延颇长的孤形线,有如两撇胡须,故名。
出土有青铜、金制和骨制的饰物,多具早期斯基泰式的动物形状和纹饰(见斯基泰文化)。
在伊犁河中游右岸伊犁斯克以东 100公里的希尔贝尔山口附近,有别斯沙特尔墓地。
该墓地东西宽1公里,南北长2公里,内有土冢31座。
其中最大的“别斯沙特尔巨冢”,直径104米,残高17米。
冢内有复杂的木料建筑,外围有立石构成石篱。
据推断,这个墓地是塞人王公使用的,出土有大量青铜箭镞。
后期土冢
年代为前3~公元4世纪。
这个时期伊犁河流域的土冢,据推断属乌孙遗存,可细分为早、中、晚3段:①早段(前3~前2世纪),以距伊犁斯克19公里的乌捷根Ⅲ号墓地为代表。
该墓地有冢101座,分为3群,各土冢均排成链状,迤逦相属。
大多数土冢外围标以石圈。
墓穴东西向,穴上纵横架设圆木,有的还在圆木之上铺石。
出土陶器多为圜底,很少带耳。
随葬铁器显著增多。
墓内多羊骨。
②中段(前1~公元1世纪),以乌捷根Ⅰ号墓地和乌捷根Ⅱ号墓地为代表。
土冢三、四成群,排成链状。
地表多无石圈,墓穴上也很少架圆木。
陶器制作较前精良,薄胎,有耳。
铁器多于青铜器。
羊骨已少见。
③晚段(2~4世纪),以卡普恰盖Ⅱ号墓地为代表。
冢周没有石圈,墓穴上不再架圆木。
随葬品多为铁器。
陶器薄壁平底,外涂红色或褐色。
在阿赖山区也发现有同类土冢,一说属匈奴,一说属乌孙。
在费尔干纳的奥什地区巴特肯境内的卡拉-布拉克,清理土冢900余座,年代多属2~4世纪。
出土物表明当地文化与外来因素相混杂。
文化联系与族属问题
中亚土冢中出土的三棱镞和三叶镞等兵器,普遍见于欧亚草原,有助于说明中亚游牧民文化与斯基泰文化、萨尔马泰文化有密切关系。
同中国关中地区也保持一定联系。
推断前期土冢大多属于塞人,后期土冢大多属于乌孙。
由于文化交流的情况复杂,而塞人与乌孙大概又曾共居于中亚东部一段时间,因而目前仍难以精确断定中亚土冢墓群的族系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