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都兰热水血渭吐蕃大墓 菊江历史网

都兰热水血渭吐蕃大墓 菊江历史网

都兰热水血渭吐蕃大墓简介

都兰热水血渭吐蕃大墓,位于青海海西州热水乡,该古墓大约是公元8世纪前后的墓葬。

考古专家赶到后,在其周围陆续发现数百座古墓。

考古专家将其命名为“热水墓群”,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墓葬,被命名为“血渭一号大墓”。

“血渭一号大墓”墓址依缓冲的血渭山左山坡流线性山嘴而建,依山面河,坐北朝南,偏西南5°左右,墓占地面 积为10240平方米,垂直高度27. 8米(其中包括墓顶一座4. 5米高的原封土残丘),墓底封土南壁长 155米,北壁长100米,东壁宽82米,西壁宽80米,墓顶封土(平台-总面积3580平方米;东沿宽 45米,西沿宽40米,南沿长75米,北沿长80米。

墓底大顶小,顶、底基本形制为近似梯形,封土 堆高大,以土、砂、小石块混合夯打而成。

墓顶平台中央偏东处有近似于等腰梯形石砌墙一座,墙 中央建有“十”字形石砌墓圹的墓室一座。

依次由外向内分述,则石砌围墙墙体高2米,其中,石砌墙的形制,由墙基向墙顶可分为底墙、中层、顶墙三个组成部分,底墙砌高1米,中层木椽摆置高 10厘米,顶墙砌高90厘米。

等腰梯形石砌墙面积1730平方米,可分东西南北四面墙体,东墙长41 米,西墙长39米,南墙长55米,北墙长36米。

位居石砌墙中央的石砌墓圹的形制为“十”字形建 筑物,“十”字东西走向“一”长17. 6米。

南北走向“ | ”长20. 3米,“十”字的交叉中央方形石 砌主室圹约有15平方米,外带回廊。

东西南北四个“耳室”宽约2. 8米,耳室边尚有“副室”。

墓 室石砌圹墙壁形制为上、中、下三层石砌壁,其中间两层木椽排列,等腰梯形石砌墙与中央石砌 “十”字形墓圹之间周边为填充的土砂封土堆,表面平坦。

“血渭一号大墓”南面前下方的平地有一处大型祭坛,占地面积约2960平方米,其中有线形祭祀沟5条。

沿东西走向,呈南北排列,坑沿排列石块。

每条祭祀沟长47米,宽2米,沟与沟间距平均为4. 5米。

5条祭祀沟的东西尽头建有南北排列的石砌圆形祭祀坑。

祭祀沟西尽头的圆形祭祀坑共13座。

排列 次序为由南朝北;一座母祭祀坑奇居南头,六对子祭祀坑两两并排,起始于母祭祀坑,由南向北;祭祀沟东尽头的圆形祭祀坑共14座。

排列次序为由北朝南,一座母祭祀坑奇居北头,六对零一个子 祭祀坑两两并排,起始于母祭祀坑,由北向南。

石砌圆形祭祀坑平均直径为1.6米左右,坑与坑间距 为3米左右,排列长度,东西两边均为35米。

“血渭一号大墓”顶部由于国民党时期盗掘,大量的封堆土沙倾倒墓顶西南及西侧,导致墓西壁在原有的封 土基础上向外增宽,封土堆外隆。

西南墓角破坏成一个较大弧形凹面。

由此,测量数据显示墓南沿 长75米,北沿长80米的“反梯形”形制。

同时,由于盲目试掘寻找墓门,墓背与山体相接处挖掘 出一条东西走向的深沟。

破坏了墓北原有的依山布局,造成墓的形制“后高前低”的人为局面。

现 今的墓北呈垂直断崖崖壁状,垂直高度约有30~40米左右,墓顶的北面石砌墙悬空于绝壁边缘。

“血渭一号大墓”的顶、底、前后左右的基本形制是梯形。

1号墓平顶梯形石砌墙东面,紧挨东墙与东平台 之间,垒筑有另一圈呈南北走向、与东墙并行、但不等长等宽的长方形石砌墙,墙体中无木椽排列。

与东墙并行长度占东墙长度的1/2强。

此墙与平台封土堆平行等高,与梯形石砌墙形成2~3米的落 差,我们暂且称它为“厢墙”。

“厢墙”内又有一条贴地隔墙,将“厢墙”横隔成两格(南北格), 北格中又隔一条南北走向的石砌墙。

总体格局呈“口”字紧挨“曰”字状,它与主体的等腰梯形石 砌墙在整个布局中浑然一体,落差中显示紧凑。

“血渭一号大墓”西南角,在墓底部封土边缘,有数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点缀性的圆形小石圈,由于封土堆中 的石头下落堆积,与圆形石圈混合,除少数石圈外,其余辨认比较困难。

有迹象表明,它们是沿墓 底边沿排列的。

或许,在完整时期,墓的边沿都存在这种石圈,现存石圈直径约为0.5米左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5511.html

西安郊区隋唐墓 菊江历史网

何家村唐金银器窑藏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