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中京遗址简介
辽中京遗址(汉语拼音:liáo zhōng jīng yí zhǐ),中国辽代都城遗址,中京是辽代五京之一。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大明城。
始筑于统和二十一年(1003)。
号大定府。
是辽圣宗以后的统治中心。
历辽、金、元代延用至明初废弃。
1959~1960年调查发掘了遗址。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中京包括外城、内城和宫城。
城墙全部为夯土版筑。
外城呈长方形,周长15千米许,四角建角楼,城门有瓮城。
从正南门朱夏门到内城南门阳德门,有一条中心大道,两侧对称布置街道网,其间为坊区,主要居住汉人。
大道两侧有市集的廊舍,大道中心有市楼遗迹。
城北部为寺庙、廊舍、驿馆和官署区。
城南部至今保存着传说建于辽圣宗时期的大明塔,为八角13层密檐式塔。
内城在外城中央偏北,亦呈长方形,城墙上筑马面。
从阳德门有一条大道直通宫城,与一条东西向道路相交。
宫城位于内城中间北端,正方形,中心有一处宫殿基址,其他宫殿对称安排。
辽中京在城郭、宫殿、市场等方面较多地仿北宋汴梁城的制度,同时吸取辽上京汉城的安排,在外城南部设汉人区,说明对非契丹族的防范也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