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简介
红山文化(汉语拼音:Hongshan Wenhua;英语:Hongshan Culture),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西拉木伦河流域和辽西、冀东北地区。
年代为公元前4700~前2900年。
此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中起过重要作用。
红山文化经济生活
红山文化地处高原山地,属半干旱地带。
可确认的农具主要是石耜和石刀。
石耜是一种近似鞋底形的尖刃石器,用以掘土。
石刀有长方形、半月形和梭形三种,其中有不少可能是收割工具。
一些祭祀遗址出土大量家猪骨骼,以家畜作祭祀的献牲,应是农业和饲养业处于成熟阶段的反映。
手工业有冶金、制陶和制玉。
赤峰市敖汉旗西台遗址出土两件浇铸金属钩形物的泥质陶范,牛河梁遗址积石冢出土一件铸造的纯铜小环。
辽西地区铜矿比较集中,作为文明因素之一的冶铜术至少在红山文化中期就已出现。
陶器以压印“之”字形纹的夹砂筒形罐和泥质钵、罐、筒形器为代表,彩陶亦较流行。
其中陶钵的器形规整匀称,器壁厚薄均匀,有的腹壁厚仅0.2厘米,这是采用轮制技术成型的结果。
陶窑址在敖汉旗四棱山遗址发现6座,均为横穴窑,除习见的单火膛窑外,还有特殊的双火膛窑。
玉制品种类繁多,数量可观,质地精良,色泽清润,最常见的造型有动物类的鸮、龟、鱼、蚕和猪龙,以及璧、环、瑗、玦、镯等。
其中高7.9厘米的玉猪龙是龙的象征物,与中华文明息息相关。
此外还有勾云形和箍形玉器,最大的一件箍形器长达18.6厘米,制作复杂,代表了红山文化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红山文化聚落与房址
红山文化的聚落一般坐落在岗丘阳坡,小的仅数千平方米,大的可达两三万平方米。
有的聚落外围挖有环壕。
房屋往往建成若干排,数量一般不超过100座。
均为长方形或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面积以10~20平方米的居多,一侧中部有斜坡门道,近门处有椭圆形灶坑。
红山文化精神文化和墓葬习俗
在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中,红山文化的彩陶艺术最为发达。
早期后段就出现彩陶钵,中期以后彩陶花纹日趋繁缛,在陶器上所占面积普遍加大。
花纹以黑色为主,也有少量红彩,流行宽带纹、平行斜线纹、横长三角纹、鳞形纹和连涡纹。
在器上部施彩的鳞形纹彩陶罐,代表了借陶器形体突显花纹图案的彩陶艺术。
红山文化盛行祭祀,以祭祀遗存的规模之大而著称。
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山嘴村祭祀址坐落在三面环山的岗梁上,由北而南依次为石砌方形基址、石圆圈和三个相邻的圆形石堆,出土有玉璜、玉鸮、陶塑女性像残片以及大量用于献牲的猪和其他兽骨。
地处辽宁省建平市和凌源市交界处的牛河梁遗址中,专有一座石砌圆形三层阶祭坛则是处于积石冢群间的,当属墓祭遗存。
红山文化墓葬为方形或圆形积石冢形制,冢内有中心大墓,一般为一座,其周围或冢上附小型石棺墓,墓上封土积石。
墓葬以单人葬为主,也有二次葬和多人合葬墓,墓内随葬品只见有玉器而缺乏陶器。
积石冢周边摆放着作祭器用的彩陶无底桶形器。
牛河梁已发现积石冢20多座,绵延50平方千米,为规模最大的一处史前积石冢群。
红山文化社会发展状况
红山文化聚落和祭祀址大体上有三种不同的规模。
如阜新胡头沟的规模较小,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内比较常见。
东山嘴的规模较大,遗物规格较高,此类遗址的数量也较少,应是若干聚落群共同的祭祀中心。
牛河梁的规模庞大,至少是整个辽西一带的祭祀中心。
三种规模的遗址反映出红山文化晚期金字塔式的社会组织结构。
牛河梁遗址所体现的统一的社会组织,涵盖的地域至少相当于现代的几个县。
因此学界有人认为,红山文化晚期已出现最早的国家。
但也有人认为,当时只是在祭祀方面出现代表不同层级的中心,社会发展仍处于史前阶段。
红山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红山文化在兴隆洼等文化的基础上生成,其后发展起来的是小河沿文化。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后冈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先后对红山文化有过一定影响,红山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曾对邻近的内蒙古中南部和东北其他地区产生过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