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陕西龙山文化 菊江历史网

陕西龙山文化 菊江历史网

陕西龙山文化简介

陕西龙山文化,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1956年从统称的龙山文化中区分出来予以命名。

又因最初(1955)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客省庄,也称客省庄二期文化,或客省庄文化。

主要分布于渭河、泾河流域。

西安客省庄、斗门镇、米家崖、长乐坡、赵家湾,岐山双庵,兴平张耳村,武功赵家来等是其代表性的遗址。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前2000年。

文化特征

最能反映陕西龙山文化特征的是陶器。

主要是灰陶,多为泥质,有大量篮纹、绳纹。

三足类炊器中,鬲、斝较多,鼎、鬶少见;饮食器中,罐、碗较多,盘、盆稍少;特别是有一种折肩小平底瓮,为其他文化所罕见,是代表性器形。

在制陶工艺上使用了空心锥体形的陶内模,或以原有的陶器袋足为模子,外部敷泥拍打,制作出鬲、斝、鬶、盉等器物的袋足部分。

客省庄有些陶鬲袋足的内壁,发现了由带纹内模遗留下的“反篮纹”或“反绳纹”印痕。

在斗门镇发现一件长10多厘米的光面空心的内模标本。

这种用内模制造陶器袋足的方法,目前只见于陕西龙山文化。

客省庄出土的许多长方形石刀,穿孔的部位靠近刃部,同其他地区石刀穿孔多在背部的情况有别,这也是该文化的一个特点。

房址和窖穴

在客省庄遗址发现房址10座,双庵遗址11座,赵家来遗址12座,都是半地穴式建筑,分单室和内外双室两类,居住面有硬土面和白灰面两种。

单室房子平面呈圆形或方形,一般在10平方米左右。

由内、外室组成的双室房子,一种是“吕”字形房子,另一种是内室为圆形、外室为长方形的,中间都有过道相连。

内室中部有一个烧灶面,是炊爨或取暖的地方。

外室挖一个龛形壁炉,可能兼作保存火种之用,有的还在外室挖一个储存东西的窖穴(见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建筑),筑有一段斜坡或台阶式门道通向室外。

这种双室房屋的出现,可能是与父系氏族社会个体家庭的生活需要相适应的。

在赵家来遗址发现了版筑夯土墙遗迹,最长的一堵在11米以上,宽0.4米,高0.62~0.8米。

这显示了建筑技术上重大的进步。

陕西龙山文化有大量口小底大的袋形窖穴。

还发现直径近 1米的大盘形陶器,中心有一个20多厘米的圆孔,推测是袋状窖穴的坑盖。

这些窖穴一般用作贮藏,但有的穴内有单膝跪伏、两手前伸、侧身而卧的散乱骨架,并伴随有狗骨架,可能是在废弃后成了乱葬坑。

经济和社会生活

农业工具约占全部工具的三分之一,证明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的经济部门。

梯形斜弧刃石斧、长方形扁平石斧和有孔石斧,是砍伐垦植的工具。

骨铲是翻土种植的工具。

长方形有孔石刀和长方形有孔陶刀则是收刈作物的工具。

从石刀数量之多,看出农作物的收获量是较多的。

在赵家来遗址的一些窖穴里残留有成堆的炭化粮食。

家畜饲养也比较兴旺,出土有狗、猪、羊、牛的遗骸。

在客省庄发现的渔猎工具约占工具总数的四分之一,有三棱、四棱的带铤骨镞和石镞,还有精致的骨鱼钩,说明渔猎经济占有一定的地位。

獐、野兔和螺,是狩猎和采集的对象。

在客省庄、双庵均发现有陶窑。

客省庄的陶窑在椭圆形窑室底部有“北”字形火道,火膛内保存着很厚的草灰,说明是以草秆等作为主要燃料的。

同时出土的有长方形和菌状的陶压锤。

当时以泥条盘筑的手制方法为主,少数的小罐已使用轮制,袋足器则采用了模制和手制相结合的新技术,既提高了工效,又使成品更为规整,可见当时的制陶业是比较发达的(见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工艺)。

目前还没有发现金属器,但陶鬶的铆钉形装饰和口沿形状,似都模仿金属器的式样;这一时期其他地区的文化中已发现有铜器,估计陕西龙山文化可能也有了铜器。

炊煮用的三足器种类很多,如鬲、斝、鼎、鬶等都是。

鬲上部作深腹罐形,可容较多的食物;下部的三个袋形空足,正好放置在圆形的小凹灶上,与火的接触面较大,便于煮沸;并且都附加一个把手,易于拿起倒出食物。

还有多圆孔的陶甑,是蒸食的用器,由此丰富了食物的品类。

食器中以罐、碗为多,也有盆、豆。

有的罐上有烟炱,显然也是一种煮沸器。

装饰品中有半环形的玉璜,还有用股骨圆头刻成的人面,都是较好的工艺品。

还发现有卜骨,系用羊的肩胛骨,不加修治,只在骨脊中间的平面上进行烧灼,烧痕从两个至十几个不等,没有一定的数目和排列规律,是当时原始信仰的遗物。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陕西龙山文化与齐家文化关系很密切,客省庄的高领折肩罐与甘肃永靖大何庄的同类器相似,客省庄的高领双耳罐也与永靖大何庄、秦魏家、武威皇娘娘台的同类器相似。

与河南龙山文化联系也较多,客省庄的绳纹单把鬲便见于河南陕县三里桥。

与山东龙山文化的关系极少,大概是由陕西龙山文化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

在赵家来遗址,陕西龙山文化直接叠压在相当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遗存之上,可作进一步探讨两者关系的依据。

陕西龙山文化的直接发展去向目前尚不明确,有待通过深入工作解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6595.html

青莲岗文化 菊江历史网

大汶口文化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