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简介
西南地区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从20世纪初期起,就有人在四川境内寻找旧石器,但收获甚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西南各省、区相继开展了调查、发掘工作,迄今已发现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遗存50余处。
较重要的有早期的元谋人化石和观音洞文化,晚期的富林文化和猫猫洞旧石器地点。
从遗址类型看,本区旷野遗址稍多于洞穴遗址,但较丰富的遗存多见于洞穴遗址之中。
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这一时期西南地区的遗存共有两处,一为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元谋人地点,另一为贵州省黔西县观音洞文化遗址。
元谋人化石包括左、右内侧门齿各1枚,属成年男性个体。
牙齿硕大,呈铲形,底结节和指状突都相当发育。
无论从测量值或形态看,都与北京人的牙齿相似,属直立人阶段的化石。
(见彩图)。
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还发现了7件石制品,其中的1件加工较细致,系石核做的端刃刮削器。
元谋人的年代为距今170万年左右。
但也有人认为没有那样早,最多不超过73万年。
观音洞遗址共出士3000多件石器。
有人依据地层将观音洞的石器分为早、晚两期,两期内涵大同小异,均属旧石器时代早期。
观音洞的石器具有鲜明的特点,多数比较细小,常采用垂直和复向的加工方式,其结果是复刃石器多于单刃石器,石器刃口较钝,刃角多超过75°,构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故称为“观音洞文化”。
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存
属于这一时期的遗存,仅有贵州省桐梓县岩灰洞的人类化石和石器。
桐梓人化石为两枚牙齿,其一为老年个体的右上内侧门齿,呈铲形,相当粗壮,有发育的底结节,形态和大小与北京人的门齿相仿;另一枚为年轻个体的右上第一前臼齿,齿冠和齿根硕壮,嚼面纹理较复杂,接近于北京人的前臼齿,但“齿根颈”不如北京人那样明显,具有早期智人的特点。
岩灰洞中出土的石制品不多。
刮削器加工祖糙,有的为垂直加工,刃口钝。
尖状器器型较大,分别用石块和石片做成,修理得相当细致,尖刃短而薄锐,刃缘匀称。
此外,在贵州省水城县西北的硝灰洞中还发现1枚人牙化石、53件石制品和剑齿象等哺乳动物的化石。
原研究者认为属“晚更新世”,但因材料有限,属旧石器时代中期还是晚期未定。
该处的人牙化石被称为水城人,为一左上犬齿,可能属老年男性个体。
牙齿相当粗壮,测量数值小于北京人,但比晚期智人大,接近于早期智人。
石制品中绝大多数是石片,其中多数是用锐棱砸击法打成的。
这种石片一般宽大于长,没有台面,有粗大的打击点,半锥体不明显,放射线清晰,基本上保留了砾石面。
这种石片最先发现于该地点,是富有特色的石制品。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这一时期的遗存发现较多,较重要者如后:
云南省境内有呈贡县龙潭山、路南地点群和丽江人地点。
龙潭山的3个洞穴中发现有人类化石和石器,并伴出哺乳动物化石。
石制品有百余件,主要是用锤击法生产的石核和石片,形状多不规整。
用小石块做成的刮削器在石器中占有相当比例,大多数加工粗糙,以向背面加工的为主,也有向破裂面加工和复向修理的。
在路南县共找到7处旧石器地点,由地表采集了几十件石制品,另有1件采自黄红色亚砂土层中。
这些地点原属宜良县,故曾称宜良旧石器地点。
该处的石核和石片大小不一,形态多样,都是用锤击法生产的。
石器有刮削器和尖状器,以前者为主。
加工较粗糙,向背面加工和复向修理的占多数。
该处的石器在类型、加工方式上与龙潭山的石器颇多相似之处,两者在文化上关系密切。
丽江人化石系开挖水渠时发现,附近的砂砾层中还发现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器。
贵州省境内以兴义县猫猫洞旧石器地点较重要,为一岩荫遗址。
在文化层中发现大量的石制品和骨角器等,石片主要是用锐棱砸击法生产的,石器类型稳定,修理精致,以向破裂面加工的为主。
四川省境内以富林遗址、铜梁旧石器地点和资阳人地点较重要。
在富林遗址的砂砾层中发现几千件石制品,形体甚小,一般不超过4厘米。
有些小石器是用小石块制成的,多为向背面加工。
这种以小石制品为主的文化遗存在中国南方地区系首次发现,具有鲜明的特征,被命名为富林文化(见彩图)。
铜梁旧石器地点发现有306件石制品,形体多较粗大。
石制品中有三分之一为砍斫器,加工方式以复向的为主。
资阳人化石为一老年女性个体。
由于出土层位不详,放射性碳素断代的数据都比较晚,因而有人对化石的年代提出异议。
不过,该地点堆积较复杂,最下层的年代可早至3万年以前,头骨也表现出若干原始特征,仍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
在资阳人发现地以西不远处,从7.5~8米深的砾石层中出土了许多打制石器。
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较多,比较重要的有桂林宝积岩、柳州白莲洞、百色上宋村等地点,还有柳江人、都安人等晚期智人化石。
在宝积岩遗址发现人牙化石两枚,其一是右下第二臼齿,属老年个体;另一是左下第三臼齿,属中年个体。
同层出土了16种哺乳动物化石和石核、砍斫器、刮削器等12件石制品。
石器器型较大,加工很粗糙。
这是广西境内材料最全的一处遗址。
在白莲洞内的螺蛳壳堆积中,曾采集到一些石制品和2件骨器。
近年来发现洞内堆积分上下两个文化层,中间有厚层“钙板”隔开,上述遗物采自上层,属新石器时代。
而从下文化层中新采集到的一些加工粗糙的石制品,则可能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
百色旧石器地点群位于右江第二和第三阶地上。
1973年在这里采集到10多件石器。
后又发现数以千计的石制品。
石制品非常粗大,长度都在6厘米以上,大多数是加工粗糙的砍斫器,尤以尖刃砍斫器最典型。
在这些地点未发现动物化石,仅根据石制品的特点,推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物。
柳江人化石包括一个较完整的中年男性头骨及一些属于不同个体的体骨。
头骨的形态特征表明,柳江人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见彩图)。
都安人化石包括 6枚晚期智人牙齿,分别发现于都安县的两个地点,一是县城东北83公里的干淹岩,另一处位于县城西北12公里的九历山。
牙齿属晚期智人类型,均无文化遗物共存。
文化特点与展望
中国西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与北方的旧石器文化有一些相似之处,如多以石片石器为主。
但也有许多不同于北方的显著特点,如从早期到晚期,用砾石、石核、特别是小石块做成的石器占较高的比例。
石器类型简单,主要有刮削器、尖状器和砍斫器三类。
砍斫器在石器组合中所占的比例远比北方高,从早期到晚期,数量上变化不大,而不象在华北地区那样砍斫器渐趋消失。
西南地区石制品的生产方法具有多样性,打片方法有4种: 锤击法、碰砧法、砸击法和锐棱砸击法,都属于直接打击法;未见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所使用的间接打击法。
其中的锐棱砸击法为本区所特有。
加工修理的方式也较多,有向背面或向破裂面加工的,有错向、复向和对向加工的,但极少使用交互打击的方式。
在这里也未发现用压制法修理的石器。
中国西南地区发现有丰富的腊玛猿化石,并发现了较早的元谋人化石。
可以认为这一地区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地带,很可能是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因此,这一地区的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