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俑简介
俑,中国古代随葬用的偶人。
象征殉葬的人。
初见于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交替、人殉废止的东周时期,盛行于秦汉至隋唐时期,宋以后逐渐衰落。
质料以木、陶制品为多,也有瓷、石、金属或纸制品。
种类有奴仆俑、舞乐百戏俑、士兵俑、官吏俑、仪仗俑等。
往往附有鞍马、牛车、兵器、工具、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
已知最早的俑,见于山西长子县牛家坡7号墓,属春秋晚期,墓中有3个殉人、4件木俑。
其次是山东临淄郎家庄1号墓,属春秋战国之际,墓中有20个殉人、多组陶俑。
这种殉人和俑共出于同一墓中的现象,说明当时还处于用俑随葬的开始阶段。
秦汉时期陶俑、木俑盛行。
秦始皇陵兵马俑随葬数千件与真人等高,象征军队的陶俑是最突出的例子。
汉阳陵俑坑、咸阳杨家湾汉墓、徐州兵马俑 坑也都有成千陶俑随葬。
东汉墓中常见各种庖厨俑、奴仆俑、舞乐百戏俑和武装部曲俑。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流行人马都披铠甲的甲骑具装俑,南方开始出现青瓷俑,一般做成步兵、属吏或侍仆的形象。
唐俑以施三彩的牵马俑、女仆俑和甲胄武士装的镇墓俑为多(见唐三彩)。
北宋以后,民间流行焚烧纸人祭奠,原有的陶木俑随葬习俗渐趋衰落。
但元明时期的一些王公官员墓,仍用大批陶木质的仪仗俑群随葬。
俑
拼音:yǒng
部首:亻
总笔画:9
部外笔画:7
结构:左右
五笔:IYNI
倉頡:ONIB
通用字
基本释义:
- yǒng
古代殡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木俑。
陶俑。
女俑。
兵马俑。
便捷查询:
- 同音查询: yong 音汉字 yǒng 音汉字同部首查询: 亻部汉字同笔画查询: 9画汉字
俑 yǒng
- 古代用木或陶制作,用来供陪葬的偶像:陶俑丨兵马俑。
《康熙字典》释义
【子集中】【人字部】
【集韻】【韻會】【正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