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前考古学简介
史前考古学(汉语拼音:Shiqian Kaoguxue;英语:Prehistoric Archaeology),考古学重要分支。
又称史前学或史前史。
以文字记载以前时代的考古资料为研究对象,与以文献记载时代为研究对象的历史考古学相对。
二者均以人类的遗迹、遗物为研究对象,但后者可用文献记载来互证,而前者完全不可能,因此研究内容和方法均有质的差异。
史前考古学以史前人类的遗迹、遗物为基础,用考古学方法研究当时的文化面貌、经济形态、社会生活和分期断代,同时结合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复原自然环境的变迁、人类体质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的变化,并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为分期断代提供更具体的论据。
史前人类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一直到文字出现,至少经历了二三百万年的历程。
因历史发展不平衡,史前时期的下限颇不一致,如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进入历史时期,中国在前16世纪的商代已出现阶级国家,欧洲的古典时代开始于前6世纪。
有些地区的史前时期则延续时间更长,如新大陆的美洲可晚到16世纪,大洋洲晚到18世纪中叶,这些地区在殖民主义者入侵以前,统属于史前考古学研究的范畴。
史前考古学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1836年,丹麦学者C.J.汤姆森提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分期,奠定了史前考古学研究的基础。
后经英国学者J.卢伯克、法国考古学家G.de莫尔蒂耶和H.步日耶、英国学者A.布朗、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的补充和细化,1877年,史前考古学的时代划分基本齐备。
中国史前考古学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史前考古学基本填补了时代和地区上的空白,取得空前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