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历史简介
澳大利亚历史(history of Australia),澳大利亚联邦位于大洋洲西南部,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
东北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北与印度尼西亚,东与太平洋波利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群岛,东南与新西兰隔海相望。
陆地面积769.2万平方公里,人口2569万(2020年9月),主要是英国移民的后裔。
大多数居民信奉基督教。
官方语言为英语。
首都堪培拉。
早期历史
约在2.5万年前,澳大利亚土著人的祖先由东南亚来此定居,居住在大陆东南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土著人称塔斯马尼亚人。
原始的澳大利亚土著人分为众多的部落集团,他们操不同的语言,用木、石、骨、贝等制作简单的工具,以采集狩猎为生。
1432年时,中国人曾在达尔文附近登陆。
在阿拉伯和中国的一些古文献中,都有关于南方大陆的记载。
16世纪以前,欧洲也有关于存在着“未知的南方大陆”的想象。
16世纪时,欧洲的世界地图有的绘出了一片与南极洲相连的大陆。
最早航行至澳大利亚的欧洲人是荷兰人。
自1605年起,荷兰人W.詹兹、D.哈托格、A.J.塔斯曼等先后勘察和登上了澳大利亚的部分海岸。
1642年,塔斯曼发现塔斯马尼亚岛,1644年又发现大陆北岸。
塔斯曼以荷属东印度总督范迪门之名,将塔斯马尼亚命名为范迪门地。
澳大利亚大陆则被荷兰人称为新荷兰。
其后,英国人、法国人接踵而来。
1688年,英国人W.丹皮尔在澳大利亚西北海岸的金湾附近上岸。
这是欧洲人第一次登上这个大陆。
1770年,英国人J.库克远航太平洋,在澳大利亚东南岸的植物湾登陆,并以英王乔治三世的名义占有这块土地,命名该地为新南威尔士。
18世纪末曾经远航澳大利亚的英国海军官员M.弗林德斯建议英政府,这一大陆的名称应以澳大利亚取代新荷兰。
1786年,英国政府决定殖民于此。
后又多次探测整个大陆,1817年定名为澳大利亚。
殖民地时期
北美独立战争前,英国每年将大约1000名罪犯流放到北美的弗吉尼亚、马里兰。
独立战争期间及战后数年,英国国内监狱人满为患。
1786年,英政府决定将新南威尔士辟为罪犯流放地。
1787年5月,海军军官A.菲利普奉命率部分官员,乘船11艘,载罪犯700余名离英,途经里约热内卢、好望角,于1788年1月抵植物湾。
同年2月,新南威尔士(以悉尼为中心)殖民地正式建立。
菲利普任殖民地总督。
1789年,英政府派遣新南威尔士保安队,接替原驻新南威尔士的海军士兵,协助总督维持殖民地的社会治安。
1804年又建新殖民区于现在的塔斯马尼亚州。
殖民初期,新南威尔士经历了史家所称黑暗年代的艰难岁月。
农业生产不利,食物需从英国、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等处运来。
1808年,新南威尔士保安队官员以反对取缔朗姆酒贸易为由,废黜总督W.布莱,称朗姆酒暴乱。
后英政府召回新南威尔士保安队。
1810年,L.麦夸里任总督。
任职期间,兴建公共设施、修筑道路、设银行、办学校、鼓励勘测开拓。
1813年,W.C.温特沃斯等发现越过蓝山山脉的通道,找到开发新南威尔士西部平原之路。
麦夸里使用刑满释放罪犯的政策,受到殖民地富有的自由移民的非议。
自1820年起,英国改变了过去主要以流放罪犯为主开发澳大利亚的政策,自由民开始成批的移居新南威尔士。
1821年麦夸里隐退。
1823年,英政府通过法令,批准新南威尔士成立拥有有限立法权力的地方议会。
1824~1836年,在莫顿湾、菲利普湾、圣文森特湾先后建立新的定居点。
1825年,范迪门地从新南威尔士划出,成为新的殖民地。
1829年建立了斯旺河殖民地(今西澳大利亚)。
1830~1860年是澳大利亚历史上变化迅速的时期。
养羊业的发展使牧场主竞相占有大片土地。
为限制移民过多占有土地,1831年颁布《里彭条例》,改向移民赠与土地为出售土地;出售土地的收入则用于援助来自英国的移民,以求缓和殖民地劳力的不足。
1832~1842年,有近7万移民移居新南威尔士。
1840年废除罪犯指派工作制,鼓励自由移民以解决劳动力问题,从此英国不再向澳大利亚流放罪犯。
19世纪50年代,新南威尔士南部等地发现金矿。
1858年采金人数达15万。
淘金热潮和养羊业的扩大推动了殖民地的发展。
为利于管理和建设,1851和1859年先后从新南威尔士划分出维多利亚、昆士兰两个新殖民地。
1850年澳大利亚各殖民地政府法令通过后,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南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原范迪门地)、昆士兰等殖民地相继成立责任自治政府。
在欧洲移民不断开拓土地的同时,澳大利亚大陆的土著居民被逐至荒漠的内陆地区,塔斯马尼亚岛上的土著居民则惨遭灭绝。
澳大利亚各殖民地责任政府成立后,各自为政,忙于本殖民地的开发建设,但也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关税、交通、邮政、防务和限制中国移民的政策。
为此,1863~1880年召开了8次殖民地际会议。
1880年11月,墨尔本殖民地际会议同意设一联邦委员会,并决定由新南威尔士草拟联邦委员会法案。
1883年,成立联邦委员会。
1884年8月,维多利亚、昆士兰、塔斯马尼亚和西澳大利亚殖民地,要求英政府支持联邦委员会法案。
1889年10月24日,新南威尔士殖民地总理H.帕克斯发表演说,强调需要成立联邦以巩固国防,呼吁其他殖民地总理共商此事。
1891年工党成立。
工会运动的发展打破了各殖民区的界限。
要求殖民区之间自由贸易的呼声日益高涨。
1893年8月在科罗瓦召开联邦同盟代表会议,建议各殖民地采取措施为成立联邦做准备。
1898年就成立联邦问题进行公民投票。
1900年9月17日,英国女王签署声明宣布联邦将在新世纪的第1天诞生。
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联邦在悉尼正式成立,原6个殖民地改为州。
澳大利亚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
定都堪培拉。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澳大利亚
联邦政府成立后,鼓励各州发展农牧业生产,倡导统一各州铁路轨距,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福利措施,设立联邦银行,建设陆、海军,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为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1907年起开始大规模接受移民。
1911~1914年,每年接受政府援助的移民5万余人,而政府未提供援助的移民人数则为上述人数的3倍。
联邦政府制定了保护主义政策,力图促进本国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还制定限制有色人种特别是中国人入境的移民政策,即所谓白澳政策。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澳大利亚支持英国,积极参战,派兵远赴欧洲、非洲。
大战期间,澳大利亚占领了德属新几内亚和瑙鲁。
1918年大战结束,澳大利亚参加巴黎和平会议,支持国际联盟。
获得新几内亚和瑙鲁的托管权。
1921~1929年有30万英国移民移居澳大利亚。
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给予自治领内政、外交独立自主权,从此澳大利亚成为英联邦内的一个独立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澳大利亚对德宣战,出兵北非、希腊、叙利亚等地。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澳大利亚对日宣战。
联邦政府总理发表演说,申明与美国接近的外交路线。
1942年2月19日,日机轰炸达尔文。
美军在澳大利亚设盟军总部。
澳、美军队共同作战,收复被日军侵占的新几内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澳大利亚
战后联邦政府鼓励欧洲人移居澳大利亚,1948~1953年有50余万人移入澳大利亚。
1949~1972年自由党与乡村党联合执政,推动了澳大利亚经济的发展。
澳大利亚开始执行更为独立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支持联合国及其他机构。
在外交事务方面的重大变化是对亚洲的政策。
1950年澳大利亚签署了《科伦坡计划》,支持印度尼西亚独立。
通过1956、1966年对移民政策的修改,允许亚洲移民定居。
1954年澳大利亚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
澳大利亚政府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关系。
1951年签署《澳新美安全条约》。
1963年澳美协定同意在西澳大利亚的西北角建立美国海军通讯基地。
1972年以工党领袖E.-G.惠特拉姆为总理的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5年以J.M.弗雷泽为总理的自由党-乡村党执政。
1983年3月工党在大选中获胜,R.J.L.霍克任总理。
1984年连任。
澳大利亚政府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密切同亚太地区各国的关系,并加强同美国、日本的联系。
1986年,英议会通过“与澳大利亚关系法”,澳获得完全立法权和司法终审权。
2017年11月14日,澳大利亚当选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任期为4年。
2019年12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等多地发生严重山火,过火面积超过600万公顷,造成20多人死亡,2000多所房屋被毁,当地数以千计的民众被迫离开家园。
持续数月的山火危机中,浓烟已经飘到距其2000公里外的新西兰,导致新西兰空气质量下降,甚至出现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