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拼音:lǚ shì chūn qiū;英语:Master Lü’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战国末期秦国的相邦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著作。
又称《吕览》。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在杂家。
《史记·吕不韦列传》说该书有“八览”、“六论”、“十二纪”。
今本次序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与《史记》所说次序不同,当是后人改定。
全书总计160篇,近15万言。
《吕氏春秋》成书时间学术界有争议,有人认为是秦始皇八年(前239),也有人认为是秦始皇六年(前241)。
《吕氏春秋》有明万历七年(1579)刻本,注释本有汉高诱的《吕氏春秋注》,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灵岩山馆刊毕沅校正本,《诸子集成》本;现代学者许维遹1933年写成《吕氏春秋集释》,1935年清华大学排印,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重印;此外,还有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1984年学林出版社出版。
《吕氏春秋》全书体例一致,篇与篇之间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与分工,文章结构完整,组织较严密,语言也较生动。
它记载了大量先秦诸子的旧闻佚说、历史故事和传说,不仅内容丰富深刻,富有逻辑性,而且在史料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在哲学上,它提出“太一”即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强调认知必须破除主观成见,判断言论的是非必须根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并且要“验之以理”。
在政治思想上,它吸取儒家德治、仁政学说,主张对人民进行道德和音乐的感化;吸取法家“因时变法”、重视耕战和赏罚必信的思想,批判其“严罚厚赏”的主张;吸取道家贵生、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君主无为而臣下有为,统治者要节欲、养生;吸取阴阳家的天人感应和“五德终始”说,作为以秦代周的理论根据;吸取墨家节用、薄葬的思想,批判其非攻、偃兵之说,主张以义兵、义战实现统一。
它还提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主张限制天子的权力。
《吕氏春秋》中还保存了关于农业的思想,“六论”中的《上农》、《任地》、《辨士》、《审时》四篇虽然只保存了先秦“农家”学说的片段,但已具有系统的理论,可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农学著作,为研究先秦农业历史提供了较为翔实的资料。
战国末期统一趋势加强,各家思想迅速走向融合。
《吕氏春秋》意在综合百家之学,总结历史经验,博采众家之长,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军事等各方面内容的理论体系,在学术上和政治上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但因出于众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没有能够完全融会贯通。
《吕氏春秋》阅读:>>> 吕氏春秋·目录
篇目
十二纪
- 孟春纪正月纪本生重己贵公去私
- 仲春纪二月纪贵生情欲当染功名
- 季春纪三月纪尽数先己论人圜道
- 孟夏纪四月纪劝学尊师诬徒用众
- 仲夏纪五月纪大乐侈乐适音古乐
- 季夏纪六月纪音律音初制乐明理
- 孟秋纪七月纪荡兵振乱禁塞怀宠
- 仲秋纪八月纪论威简选决胜爱士
- 季秋纪九月纪顺民知士审己精通
- 孟冬纪十月纪节丧安死异宝异用
- 仲冬纪十一月纪 至忠忠廉当务长见
- 季冬纪十二月纪 士节介立诚廉不侵序意
八览
- 有始览有始应同去尤听言谨听务本谕大
- 孝行览孝行本味首时义赏长攻慎人遇合必己
- 慎大览慎大权勋下贤报更顺说不广贵因察今
- 先识览先识观世知接悔过乐成察微去宥正名
- 审分览审分君守任数勿躬知度慎势不二执一
- 审应览审应重言精谕离谓淫辞不屈应言具备
- 离俗览离俗高义上德用民适威为欲贵信举难
- 恃君览恃君长利知分召类达郁行论骄恣观表
六论
- 开春论开春察贤期贤审为爱类贵卒
- 慎行论慎行无义疑似壹行求人察传
- 贵直论贵直直谏知化过理壅塞原乱
- 不苟论不苟赞能自知当赏博志贵当
- 似顺论似顺别类有度分职处方慎小
- 士容论士容务大上农任地辩土审时
参考
- 哲学基本条目
- 哲学史基本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