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孙子兵法 菊江历史网

孙子兵法 菊江历史网

孙子兵法简介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共分13篇,前6篇主要论述战略问题,后7篇侧重于具体的战术,约6000字。

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也是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战术体系的一部兵学专著。

作者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人,生卒年不详。

《孙子兵法》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东方兵学鼻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经”、“百代谈兵之祖”,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孙子兵法》的内容,包括对战争、军队的基本问题的论述和战略、策略、作战原则、方法等。

它深刻地指出了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个基本因素是政治、天时、地利、将帅、法制,而首要的是政治因素;它提出许多杰出的命题,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等,许多问题上反映了战争的一般规律,不仅为中国历代兵家所重视,也为各国军事家所重视。

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

《孙子兵法》对战争问题的论述,也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哲学思想。

书中所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和“因敌而制胜”,认为必须全面了解敌我双方全部情况,才能取得战争胜利,要求在战前对敌我双方影响战争胜负的诸种因素作全面的了解和比较,以预测战争的胜负,体现了朴素唯物论的倾向。

《孙子兵法》中又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书中探讨了与战争有关的一系列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如敌我、主客、众寡、强弱、攻守、进退、胜败、奇正、虚实、勇怯、劳逸、动静、迂直、利患、死生等等。

《孙子兵法》特别重视这些对立面转化的条件。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认为战争胜负不仅取决于客观的形势,还取决于战争的主观指导是否正确。

一方面,它说“胜可知,而不可为”,认为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凭主观愿望去取得。

另一方面又说“胜可为也。

”认为只要研究敌我双方的情况,据此正确决定自己的行动,发挥自己的实力,避免自己的被动,并且利用敌人的弱点造成敌人的被动,就可以为胜利创造条件。

《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战争中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

《孙于兵法》论战争问题中体现的辩证思想,是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辩证思维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不仅适用于军事,而且也受到各方面的广泛注意,被运用于其它许多领域;一些现代企业家,也把《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想、军事谋略运用于企业经营和商战中去。

《孙子兵法》一书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兵书的范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7645.html

汉书 菊江历史网

吕氏春秋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