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甲骨文 菊江历史网

甲骨文 菊江历史网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

甲骨文(汉语拼音:Jiaguwen;英语:Oracle Bone Inscriptions),中国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殷墟在河南安阳市西北洹河沿岸一带,包括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

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约前14~前11世纪)中央王朝都城所在地,故称殷墟。

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商代后期遗留下来的主要文字资料。

它们基本上是商代后期统治者的占卜记录,大部分是为商王朝或商王个人占卜的记录,小部分是为一些跟商王有密切关系的贵族占卜的记录。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对很多事情,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能不能有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生育、疾病、做梦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为“钻凿”。

占卜的时候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

这种裂痕称作“兆”。

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

商代后期,为商王等统治者占卜的人员往往把占卜的事由、卜兆的吉凶以至后来是否应验的情况,刻记在卜甲、卜骨上。

这些文字就是一般所说的甲骨文,也有人根据它们的用途称作甲骨卜辞。

商代人有时也在兽骨上刻记一些跟占卜无关的事情,通常把这类文字也称作甲骨文。

所以严格地说,甲骨文的范围要比甲骨卜辞广。

甲骨文一般用刀刻出来,但是也有少量用毛笔写的。

殷墟甲骨文是1899年被鉴定为古文字并且开始为金石学家们所收藏的。

王懿荣为最早辨认和收藏甲骨文的人。

100多年来,在殷墟陆续出土的有字甲骨已经累积到十几万片。

不过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完整的或比较完整的甲骨,大多数是面积不大的碎片。

与有字甲骨一起出土的,还有大量无字的卜甲、卜骨,因为当时在占卜以后并不一定都刻写卜辞。

20世纪50年代之前,只有殷墟出甲骨文,所以一般就把殷墟甲骨文称作甲骨文。

50年代在郑州商代遗址里发现过极少量的甲骨文,时代可能早于殷墟甲骨文。

50年代以来,还陆续在一些地方发现了西周时代的甲骨文。

其中,70年代在陕西岐山、扶风两县的周原遗址的发现比较重要。

在这一地区已经发现了300片左右西周时代刻字的卜甲和卜骨,有少数甲骨的时代可能早到商代晚期。

另外,还在山东济南大辛庄发现了商代甲骨文。

由于有了这些新的发现,人们现在已经不能在“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这两个名称之间画等号了。

不过从数量对比上看,殷墟之外所出的甲骨文是微不足道的,中国已发现的古代甲骨文的主体仍然是殷墟甲骨文。

商王朝统治时期,频繁进行占卜,需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数量很多。

在坚硬的甲骨上刻字,非常费时费力。

刻字的人为了提高效率,不得不改变毛笔字的形状,主要是改圆形为方形,改填实为勾廓,改粗笔为细笔,有时候甚至还简化字形。

从殷墟甲骨文来看,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其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

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和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

指事、象形、会意三种字,可以合称为表意字。

除了表意字和形声字,假借字在甲骨文里也使用得很普遍。

殷墟甲骨文与现在使用的汉字相比,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差别。

但是从文字的构造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它们在文字构造上的不同点主要有二:

①在甲骨文里表意字比形声字多,在现代汉字里形声字比表意字多。

②甲骨文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大部分有表意作用。

这些表意字的字形,在现在汉字里有很多已经完全丧失表意作用。

例如“鹿”、“犬”二字,从它们现在的字形来看,已经一点也看不出鹿和狗的样子了。

有些表意字的字形仍然有表意作用,但是其作用大都已经明显削弱,有的字形的意义甚至已经被误解。

例如“伐”字,本来表示用戈砍人头。

后来的汉字里的“伐”字,由于“人”旁和“戈”旁相离,被人误解为人拿着戈进行攻击。

其实“伐”字的攻击、征伐等意思,是从砍伐的意思引申出来的。

现在所说的伐木工人的“伐”,比较接近“伐”字的原始意义。

上述这些不同点,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性质。

殷墟甲骨文记录语言一般是很精确的。

它所代表的商代后期的汉字,应该说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

汉字萌芽的时代无疑远远早于商代后期;汉字由原始文字最后发展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的时代,也应该在商代后期之前。

参见

  • 中国百科
  • 中华文化
  • 中华文化(目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7701.html

金文 菊江历史网

简册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