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简介
指南针(英语:compass),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有多种形体。
指南针是古代中国人的发明之一。
由于它在航海、测量、军事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在人类文明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指南针与方向盘相结合就成为罗盘。
指南针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在《新工具》一书中指出: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发明把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并因此而引起无数的变化,任何帝国、教派对人类的影响仿佛都不及这些机械性的发现。
”事实上,指南针的出现及其应用于航海,再结合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和天文学知识,无疑对中国和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古老的磁性指向器,大约是汉代人发明的“司南”。
将天然磁铁加工成一外形似小勺的磁体,其勺底光滑,将其置于栻占用的光滑地盘上,其勺柄即指南。
司南一直被人们沿用至唐代。
汉唐之际,本草药物学家、炼丹家已知道以磁感应方法使钢针磁化。
南朝齐梁间陶弘景曾言及磁石悬连三四针,唐初苏恭(生活于7世纪)曾观察过好磁石悬连十针。
晚唐段成式(约803~863)写下了“勇带磁针石”、“遇钵更投针”的词章。
它表明,指南针诞生于约9世纪中期。
约200年后,成书于宋庆历元年(1041)的宋代杨维德(生卒年不详)的堪舆著作《茔原总录》记述了堪舆家使用指南针而发现的地磁偏角。
几乎同时成书的曾公亮(999~1078)的《武经总要》又记述了以地磁场磁化炽热的鱼形钢片而制造指南鱼的方法。
在《武经总要》之后约半个世纪,沈括就在其著作《梦溪笔谈》(成书于1080年)中详细记述了“方家”以磁感应方法造指南针、地磁偏角和指南针的多种安装方法。
人们最初亦是将指南针放置于栻占用的方形地盘上以确定方位。
地盘中央是光滑的盘面。
其四周分层布列天干、地支、二十八宿。
以地盘作为方位盘并不方便。
经堪舆家改进,方形变为圆形,在圆形板外周布之八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四维(八卦中乾、坤、艮、巽),共24向以示方位度数。
与今日360°的罗盘比较,每个方位为15°。
由于两个方向之间,即两个汉字间缝也示方向,因此中国方位盘实为48向,每向含7.5°。
将指南针置于这种方位盘内,就成为罗盘。
罗盘起初被堪舆师用作占卜。
航海中用罗盘导航始于11世纪末,也即沈括在《梦溪笔谈》记述指南针之后10年左右。
北宋朱彧《萍洲可谈》(成书于1119年)曾记述其父为“广州帅”(时在1099~1102年)之见闻,其时广州市舶舟师在海上已知“阴晦观指南针”以辨识方向。
其后,徐兢(1091~1153)于宣和五年(1123)作为宋朝使者赴高丽。
他在其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记载在海上“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
所谓“指南浮针”即水罗盘。
其后有关记载渐多,并将罗盘称之为“地螺”。
在罗盘中央设置圆池以盛水,将贯穿在灯芯草上的磁针放入水池中,就成为水罗盘。
也可以用碗盛水、投放磁针,在碗外圈套接一个圆形方位盘。
甚至还可以在瓷盘内底直接釉绘方位,盘盛水后放入磁针即成罗盘。
这样的罗盘在宋元考古发掘中累被发现。
水罗盘是古代中国人的发明。
旱罗盘也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
1988年在江西临川宋墓中出土两件“张仙人瓷俑”,俑的右手竖持一旱罗盘,置于左胸前,磁针是以回旋枢轴式装接的。
瓷俑的墓主人下葬于庆元四年(1198)。
可见,在12世纪下半叶中国人已使用了旱罗盘。
一般认为,指南针或罗盘是经阿拉伯传播到欧洲的。
实际上,宋元明各代,中国人的海上活动,横渡印度洋直抵非洲东海岸,全靠罗盘导向。
一旦指南针或罗盘上了航船,船所到处,指南针或罗盘也随之传到该地。
参见
- 物理学基本条目
- 天文学基本条目
- 理学(目录)
- 物理学
- 天文学
- 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