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师简介
车师(汉语拼音:chē shī),(英语:Cheshi),西域城郭国,属都护。
国都交河城(遗址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
东南通敦煌,南通楼兰、鄯善,西通焉耆,西北通乌孙,东北通匈奴,扼丝绸之路的要冲。
国人属印欧人种,操焉耆–龟兹语。
汉武帝初通西域,车师常替匈奴当耳目,并攻劫汉使。
征和四年(前89),汉遣开陵侯率楼兰等国兵围交河,车师始降。
昭帝、宣帝时,匈奴与汉争夺车师,连战不息。
汉遣侍郎郑吉屯田渠犁,立军宿为车师王,迁其一部分国人于渠犁。
匈奴另立兜莫为王,率余众保博格达山北麓。
自此车师分为前、后部(或称前、后国)。
后部王驻务涂谷(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南山中)。
神爵二年(前60),匈奴分据西域的日逐王降汉,从此西域完全属汉朝统治,汉始置西域都护。
元帝初元元年(前48),又置戊己校尉,屯田于车师前部国都附近。
其后,前部王复还交河。
当时前部国有户七百,人口六千余,胜兵一千八百余人;后部国有户近六百,人口四千余,胜兵一千八百余人。
王莽时,由于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处理失当,车师前、后部王屡遭杀害,遂叛附匈奴。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前、后部与鄯善等十八国遣子入侍,请复置都护;汉光武帝刘秀不同意,遣还其侍子。
后车师兼并邻近小国,仅余东且弥、卑陆、蒲类、移支,与前、后部共称车师六国。
时前部有户一千五百余,人口四千余,胜兵两千人;后部户四千余,人口一万五千余,胜兵三千余人。
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汉遣窦固、耿秉等出击车师,前、后部俱降。
以耿恭、关宠为戊己校尉,分屯前、后部境。
不久,北匈奴围攻恭等。
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汉遣兵击败匈奴,迎恭等还,复弃车师。
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窦宪大破北匈奴,车师前、后部王各遣子入侍。
八年,后部王涿鞮怨前部王尉卑大,击破之。
九年,汉遣王林讨斩涿鞮,立其弟农奇。
安帝初(107),西域复附北匈奴。
元初六年(119),敦煌太守曹宗遣行长史索班屯驻伊吾,前部王降汉。
永宁元年(120),后部王军就引北匈奴攻杀班,击走前部王。
延光三年(124),汉遣西域长史班勇击走北匈奴于前部境内。
四年,勇进击后部,斩军就。
顺帝永建元年(126),勇率农奇子加特奴、八滑等大破北匈奴,遂立加特奴为后部王,八滑为后部亲汉侯。
勇屯田柳中(今新疆鄯善西南鲁克沁)。
后北匈奴呼衍王屡攻后部,至永和二年(137),敦煌太守裴岑出伊吾攻杀呼衍王,后部遂安。
桓帝永兴元年(153),后部王阿罗多叛,其部众不从,阿罗多逃奔北匈奴;汉立军就子卑君。
其后,阿罗多归降,汉赦其罪,使复位为后部王;迁卑君于敦煌,以后部人三百帐属之。
帐者,如中原之户数。
相关历史
汉武帝初通西域,车师常替匈奴当耳目,并攻劫汉使。
征和四年(前89),汉与楼兰等国兵围交河,车师始降。
昭帝、宣帝时,车师分为前、后部(或称前、后国)。
后部王驻务涂谷(今新疆奇台西南山谷中)。
神爵二年(前60)汉始置西域都护。
元帝初元元年(前48),又屯田于车师前部国都附近。
其后,前部王复还交河。
王莽时,车师前、后部叛附匈奴。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前、后部与鄯善等18国遣子入侍,请复置都护,汉光武帝未准。
后车师兼并邻近小国,仅余东且弥、卑陆、蒲类、移支,与前、后部共称车师六国。
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派遣窦固、耿秉等出击车师,前、后部俱降。
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窦宪大破北匈奴,车师前、后部王各遣子入侍。
安帝永初元年(107),西域复附北匈奴。
元初六年(119),敦煌太守曹宗遣行长史索班屯驻伊吾,前部王降汉。
永宁元年(120),后部王军就引北匈奴攻杀班,击走前部王。
延光三年(124),汉遣班勇击走北匈奴于前部境内。
至永和二年(137),敦煌太守裴岑出伊吾攻杀呼衍王,后部遂安。
桓帝永兴元年(153),后部王阿罗多叛,其部众不从,阿罗多逃奔北匈奴。
其后,阿罗多归降,汉赦其罪,使复位为后部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