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卑简介
鲜卑(汉语拼音:Xianbei),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源自东胡部落(一说山戎)。
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中部与北部,其名则始显于东汉初年。
语言、习俗与乌桓同。
秦、汉之际匈奴灭东胡,乌桓、鲜卑并受匈奴役属。
汉武帝大败匈奴,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人随之南迁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一部分(拓跋部)则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
东汉光武帝初年,鲜卑族始见于史。
匈奴冒顿单于时期,对东胡发动了全面进攻,导致其部落离散。
其中一支迁驻于大兴安岭南段的“鲜卑山”,以山名命族,称鲜卑;另一支远遁于大兴安岭北段的“大鲜卑山”,称为“拓跋鲜卑”。
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其他鲜卑势力多为这两部分鲜卑的分支。
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游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合称东胡民族。
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后主要活动于内蒙古东部阿鲁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
魏晋时期,北方草原上活动的主要是鲜卑各部。
有人认为,“西伯利亚”一名的产生可能就与鲜卑人当年的活动有关。
晋南北朝时期,内迁鲜卑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西秦;秃发氏曾建立南凉;拓跋氏先建代国,后改魏,终于统一北部中国。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鲜卑化汉人高氏与鲜卑化匈奴人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
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迁到青海统治羌人,直到唐初才为吐蕃所灭。
内迁鲜卑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族融合。
鲜卑汉化尤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汉姓后称元宏)改革最为激进。
后虽有反复,但降至隋唐,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历史上较有影响的鲜卑政权或部族集团主要有檀石槐联盟、步度根集团、轲比能集团、拓跋鲜卑、宇文鲜卑、慕容鲜卑以及因地区而名的辽东、辽西鲜卑等。
从总体看,鲜卑族是以游牧业为主、兼有狩猎和农业的游牧民族。
其早期活动的大兴安岭一带,有着良好的游牧和狩猎环境。
进入今内蒙古、山西、河北省北部以后,游牧成分进一步提高。
东汉末年游牧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主要畜产有马、牛、羊,特色产品有野马、原羊、角端牛、貂、鼲之类。
早期鲜卑人以角端牛的角制弓,闻名北方。
其民族手工业产品貂皮裘等驰名当代。
鲜卑人有春季大会的习俗。
大会之时,分散游牧的各部聚会于西拉沐伦河畔,增进了解,娶妇嫁女,对人口进行统计。
“邑”或“部”是鲜卑人基本的社会组织。
与中原地区长期接触后,农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鲜卑族的一支拓跋鲜卑,在魏晋时期进入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
在其统治期间,长期遭受战乱的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北魏也吸收传统的封建统治生产方式,对政权机构,经济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整。
其对北方地区成功的治理和统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醒目的一页。
此后,历经隋唐,鲜卑族逐步在古代历史中消失。
五胡十六国五胡:指匈奴、鲜卑、羯(匈奴分支)、羌和氐。 代表建立北方诸国的主要民族,但实际上建立者还有汉族(前凉、西凉等)、高句丽族(北燕)、丁零族(翟魏)等族。 十六国:指前赵、成汉、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凉、南燕、西凉、胡夏、北燕、北凉等国,当时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 “十六国”得名于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实际上,北方非仅十六国。 |
鲜卑历史
鲜卑与乌桓同为东胡的一部分。
原活动于辽东塞外鲜卑山,今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旗西哈古勒河附近。
汉武帝时乌桓降汉以后,南移至老哈河流域,鲜卑也跟着向西南推进,移居于今西拉木伦河流域。
其语言风俗与乌桓同。
常以春季大会,作乐水上。
嫁女娶妇,髠头饮宴。
鲜卑的土特产,以野生动物最为出名,说明其经济生活主要是狩猎和畜牧,而农业似乎尚不占重要位置。
鲜卑移居于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后,因西拉木伦河及其以北地带,西部系草原和湖泊,宜于游牧;东部系山陵森林,宜于狩猎。
南边的老哈河流域则宜于种植和渔业。
公元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统一草原东部之时,鲜卑的社会经济始变成“田、畜、射猎”而又“捕鱼以助粮食”的混合经济。
虽然如此,在三世纪初期,鲜卑的生产仍以畜牧为主,他们经常以牛羊与曹魏互市。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向曹魏贡献的牛马达七万多头。
鲜卑的社会组织,略与乌桓相同,也是邑落公社。
二世纪初,鲜卑大人朝汉,汉于宁城下筑南北两部质馆,以处乌桓、鲜卑邑落大人的人质和市客。
鲜卑大人燕荔阳率邑落二十(或一百二十)部入馆互市,与《后汉书·乌桓传》所云“邑落各有小帅,数千百落自为一部”,是相合的。
因此,可以推知鲜卑也实行邑落公社制。
若干邑落组成部,部与邑落各有大人与小帅为首领,均由选举产生。
违大人言,处死罪,但可以牛羊赎。
东胡部落自被匈奴击破之后,鲜卑和乌桓一样,成为匈奴统治和奴役的对象。
西汉一代,鲜卑未曾与汉通使。
东汉初年,才开始与汉发生关系。
当时,鲜卑与匈奴、乌桓侵犯汉的北部边塞。
汉辽东太守祭彤乃利用鲜卑对抗匈奴。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鲜卑大人偏何至辽东归附,祭彤嗾使偏何反击匈奴左伊秩訾部,从此双方岁岁相攻,匈奴衰弱。
不久,偏何又攻下赤山,杀乌桓大人歆志贲。
从此,乌桓在塞外的根据地尽失,转入塞内,鲜卑遂在塞外占居优势。
鲜卑的实力既日益壮大,在元和二年(公元85年)鲜卑、丁零、南匈奴以及西域各国联合起来,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全面攻击。
《后汉书·南匈奴传》云:“时北虏(北匈奴)衰耗,党众离畔,南部(南匈奴)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
”北单于在各族沉重打击下从蒙古草原远走中亚,鲜卑趁势占领匈奴故地。
当时匈奴“余种十余万落,诣辽东杂处,皆自号鲜卑兵”。
遗留在草原上的十多万落匈奴人,皆改称为鲜卑。
鲜卑从此更加强盛起来。
北方草原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由匈奴占居优势转为鲜卑占居优势。
公元二世纪中叶,鲜卑在檀石槐统领下,成立了一个草原部落军事大联盟。
设庭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歠仇水上,“兵马甚盛”。
他统率部众“南抄汉边,北拒丁令,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
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甚广。
”这个军事大联盟的范围很广,包括整个蒙古草原的东部、中部和西部。
东部——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与夫余、貊接壤,共二十多邑。
中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共十多个邑。
西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西接乌孙,共二十多邑。
整个大联盟的十二个大人皆为大帅,都受制于檀石槐。
这个部落大联盟的意义,只是在“割地统御,各有分界”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对于若干跟共同利益有关的公共事业,特别是对外贸易,军事上的攻守等方面,采取一致行动。
其时西部鲜卑诸部相率叛击,漠南自云中郡以东分裂为三个部分。
一个是檀石槐后裔步度根集因,拥众数万落,占有云中、雁门、代郡以及太原等郡。
一个是轲比能集团,拥有十多万骑,据有自高柳以东的代郡、上谷郡边塞内外各地。
另一个,在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
还有素利、弥加等原来所谓“东部大人”的若干小集团。
鲜卑统治集团政治上虽然分裂为几部分,但其与汉族加强联系,并接受汉族封建经济、文化影响的趋势并未中止,而且仍在不断扩大。
《三国志·魏志·鲜卑传》载:轲比能“部落近塞。
自袁绍据河北,中国人多亡叛归之,教作兵器铠楯,颇学文字。
故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出入弋猎,建立旗麾,以鼓节为进退。
”总的来说,东汉以来汉人逃往鲜卑地区的数目,相当可观。
这些人,大多数属劳动人民,或者帮助鲜卑人兴城筑塞,发展农田和手工业,对于开发边疆的生产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另外,不少汉人原来在内郡参加农民起义失败了,他们有一定的文武技能和军事经验,逃往鲜卑地区。
其中,有的作了鲜卑上层的“谋主”;有的教授鲜卑人制造兵器铠楯;有的教鲜卑人学习汉语、汉文。
这样就不只改进了鲜卑的各种制度,而且有助于鲜卑的富强,所谓“兵利马疾,过于匈奴”。
东汉末,轲比能集团逐步统一了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