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寇简介
司寇,中国古代主刑狱之官。
商代和西周初年铜器铭文和卜辞中均未见此官名。
据《尚书》、《左传》等文献记载,在周武王、周公时,司寇已是王朝的高官。
周恭王、懿王时的铜器铭文中,已可见到有关司寇的记载。
据《左传》和铜器铭文所记,春秋时,周王室和鲁、宋、晋、齐、郑、卫、虞等国都置有司寇之官。
其职责是驱捕盗贼和据法诛戮大臣等等。
楚名司寇为司败,战国时不少国家仍名刑官为司寇。
云梦秦律中将有的刑徒称为司寇,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现象。
春秋战国时,有的国家也称刑官为上、理或尉。
司隶校尉中国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
始置于汉武帝征和四年(前89),成帝元延四年(前9)曾省去,哀帝时复置,省去校尉而称司隶。
东汉时复称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秩为二千石,东汉时改为比二千石。
属官有从事、假佐等。
又率领有由1200名中都官徒隶所组成的武装队伍,司隶校尉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