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简介
明经,汉代出现的选举科目之一,至宋神宗时废。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书,故以明经为名。
这一科目似始于武帝时。
从昭帝到成帝世,龚遂、翟方进等都以明经入仕。
两汉举明经并不定期,也无固定名额。
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曾下令郡国人口满十万者举五人,不满十万者举三人。
这种按人口比例荐举应属特殊现象,因为史籍中仅一见。
明经由郡国或公卿推举,被举出后须通过射策以确定等第而得官,如西汉时召信臣、王嘉,都因射策中甲科而为郎。
明经也有除为博士、文学等官者。
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魏晋之时,似无明经之举。
南朝又出现了明经。
国子学学生,例以明经射策出仕,成绩优者为高第。
学馆外也有举明经者。
北周及隋,也有明经之举。
唐代明经与进士二科构成科举制基本科目,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要考试帖经(主考人将应试人所习的专经文句,遮掩其前后文,留下一行,令其诵读全段,以测验其记忆力,并定出优劣,名为“帖经”)、墨义以及时务策。
录取时分四等,分别按从八品下、正九品上、正九品下、从九品上授官。
明经考试主要试记诵,比进士容易。
参试者及录取员额亦较进士为多。
因而在时人心目中,明经不如进士地位高。
宋代科举除进士外,诸科中亦有九经、五经、三礼、三传、学究等科,是由唐代明经而来,考试之法亦与唐相近。
仁宗嘉祐中,又于进士、诸科外别设一明经科,分二经、三经、五经,考试时问大义十条,试时务策三条,出身同于进士。
神宗时,明经与诸科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