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察举 菊江历史网

察举 菊江历史网

察举简介

察举,中国汉代至隋代的一种选官制度。

王朝根据不同需要设立各种科目,指定有关官员担任举主,依规定贡上相应人才,经朝廷检验后给予录用或升迁。

定期的察举科目称为常科或岁举,如孝廉、秀才科;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诏要求贡举的为特科或诏举,如贤良、文学、明经、有道等科。

察举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现任的吏员。

汉文帝十五年(前165),诏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参加对策,并根据等第授予官职。

特科察举的制度因此正式成立。

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前134)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

不久,这种察就通称为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

秀才在西汉后期成了岁举,举主为刺史,遂形成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体制。

孝廉举至中央后,经选拔才能被任命为地方或中央的有关官职。

顺帝阳嘉元年(132),规定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

孝廉科开始向中央考制度过渡。

从西汉到东汉初,察举的实施比较严格,保证了王朝对行政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孝廉一科是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

但东汉后期的政治腐败,造成严重的察举不实。

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仍是基本的入仕途径之一。

西晋时,察举形成了秀才对策而孝廉试经的格局。

但曹魏以降,门阀士族势力日益发展,与之相适应,在选官上产生了九品中正制,察举制的地位开始下降。

东晋时,察举已相当衰落。

南北朝时,察举又趋复兴。

但此时之察举,特别是秀才一途,大多为门阀士族占据。

北朝后期,随门阀制度的衰落,察举中的普通士人再度增多。

孝廉、秀才之岁举在汉代主要是一种地方长官的推荐制度,举至中央不经考试就直接任官。

在南北朝,考试日益成为决定被举者得官与否的中心环节。

人们对秀才的注目,主要是对策时文辞的优美,孝廉则在于经学的深湛。

唐代初年,王朝规定参加科目考试者可以自由报名,员额上没有限制。

这样,察举制也就由一种地方长官的推荐制度,经漫长演变,变成了一种中央设科招考、士人自由投考的科举制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8647.html

太学 菊江历史网

明经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