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三公 菊江历史网

三公 菊江历史网

三公简介

三公(拼音:sān gōng),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西汉今文经学家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

古文经学家则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

秦不设三公。

西汉初承秦制。

从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

汉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

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

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

东汉初仍设三公官,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

三公各自开府置官属。

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汉光武帝虽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

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

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上。

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

建安十三年( 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且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200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

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

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

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

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

明、清同。

最早有“三公”之称是在周代。

周制:三公八命,出封时,加一命,称上公。

《周礼春宫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

”郑玄注:“上公,谓王之三公有德者加命为二伯;二王之后亦为上公。

具体包括的官职内容则分为两种:

西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位次上公,东汉无太师、太保,惟有太傅,为上公。

《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

兹唯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唯其人。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

北魏将太师、太傅和太保并称为三师上公。

《晋书‧天文志》:“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

” 其中位于魁第一星西的三公,即为现在的 三师 。

相对古人各朝对星座的认识见解不同,三师 (星官)、三公 (紫微垣)、三公 (太微垣)或各有对应。

西汉以丞相(后改大司徒)、太尉(后改大司马)、御史大夫(后改大司空)为三公。

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亦称三司。

隋唐时成为最高荣誉头衔。

至宋徽宗时,将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改为太师、太傅、太保(原来称三师)为三公。

元代和明清时的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

元、明、清沿用此官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誉头衔。

《元史.百官志一》:“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正一品。

银印。

以道燮阴阳,经邦国。

有元袭其名号,特示尊崇。

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周代的三公是指司徒、司马、司空。

日本律令制时的三公是指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

高丽的三公是指大卫、司徒、司空。

朝鲜王朝以领议政、左议政、右议政为三公,亦称三政丞。

三公职位在多数朝代中只是虚衔,为象征性的荣誉职位,并无实际的权力与工作,因此各朝君主多半在有功大臣死后才追赠三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8673.html

九卿 菊江历史网

翰林院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