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江村历史 历史文化 资课 菊江历史网

资课 菊江历史网

资课简介

资课(汉语拼音:zike),中国唐代散官、勋官、品子及各种色役所纳的代役金。

资课在唐初还没有形成制度。

四品以下、九品以上文武散官、勋官、三卫等所纳代役金称为资,品子及课户白丁服色役所纳代役金称为课。

到开元年间始统称为资课。

资课按照色役者的身份和色役的种类而定其数额。

开元时散官四品、五品每年纳资600文,六品以下的纳资1,000文;品子充任的亲事、帐内纳课1,500文。

而由一般白丁充当的防阁、庶仆、白直、士力等则纳课2,500文上下。

中男充当的执衣每年纳课不超过1,000文,中男及残疾充当的门夫则需纳课850文至1,000文。

资课一般纳钱,也有折交实物的。

开元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官府所需手工业品大量通过和市取得,官府作坊的劳动者也普遍使用和雇的工匠,因此,隶属官府具有特殊身份的工匠,也由原来不役时输庸改为普遍纳资代役。

由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官僚对货币的需要增加,官吏俸料中的色役如防阁、庶仆等也普遍转化为资课钱。

据开元二十四年(736)俸料钱制度,文武职事官俸料钱中资课所占的比例是,六品以上官占50%到60%以上,九品官至七品官占20%到40%以上。

充当色役例免征行和杂差科,玄宗时色役普遍资课化,不少地主、商人以及其他较富裕的人为了避役便充当纳课的色役。

开元九年,曾令宇文融检查色役伪滥。

中叶以后,纳课避役更为普遍,朝廷屡次下诏限制诸军、诸使影庇人户,这些影庇人户包括了纳课充当色役的人。

在色役大部分转化为资课的情况下,开元后期,资课已经和庸调并列而成为封建国家的经常税收。

天宝初年唐政府还停止了约计十万白丁充当的白直,把应向白直征收的资课,加税于一般民户以充用,反映了资课和其他赋税合并的趋势。

中叶以后,资课增加了新的含义,被称作“资课”的有时不是国家的收入项目,而是支出项目。

陆贽在德宗时曾说国家经费(支出)有三大项:一是军食,二是军衣,三是俸料和资课。

见于记载的有手力资课、杂职课和工价资课,都是支出项目。

这是因为配给官员役使的手力、地方机构的杂役、官府所属工匠,通过纳资,便将其所交纳的资课钱给予应配手力、杂职的官员以及雇的工匠。

中叶以后,制度混乱,影庇人户的资课大都归于本使,不入国库。

但是原来以资课钱支付的官员手力钱、工匠的工资,仍须由国家支付,这笔支出本来出于资课,所以称为某项资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菊江村历史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jujiangcun.com/%e5%8e%86%e5%8f%b2%e6%96%87%e5%8c%96/68941.html

迴造 菊江历史网

唐户税 菊江历史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