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护法战争简介
护法战争(拼音:hù fǎ zhàn zhēng),中华民国时期,孙中山为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专制统治而发动的战争。
1917~1922年先后进行两次。
第一次护法战争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北京政府国务总理,掌握北京政府实权,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
为此,孙中山号召全国进行护法斗争。
桂军和滇军的首领陆荣廷、唐继尧因与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存在矛盾,也表示赞成孙中山南下护法,但企图控制运动为其所用。
国会议员百余人南下到广东,于8、9月间,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决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
护法军政府所统辖及响应护法的军队有湘、桂、粤军等约15万人以上,组成联军,10月在湖南与北洋军接战,开始了护法战争。
11月护法联军转为优势,先后攻占长沙、岳阳。
各省护法军纷纷响应。
战场扩展到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福建等省。
但桂系军阀却暗中与直系军阀谋和,阻挠南方护法军的进攻,剥夺孙中山的领导权,并于1918年5月迫使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篡夺了护法军政府实际权力,第一次护法战争宣告失败。
第二次护法战争 直系军阀在直皖战争后,控制了北京政府的主要权力,推行武力统一政策,支持桂系军阀进攻闽南护法区。
1920年8月驻闽粤军回师广东讨伐桂系军阀,占领广州后,孙中山宣布重建军政府。
国会议员也准备重开国会非常会议,第二次护法运动开始。
1921年4月,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
1921年6月孙中山命令粤、赣、黔、滇各军进攻广西,陆荣廷被迫下台,两广得到统一。
当时陈炯明提任军政府内政兼陆军总长和粤军总司令兼广东省长,他暗中勾结直系军阀,反对北伐,准备推翻广州革命政权。
1922年夏季,孙中山发动了讨伐直系军阀的战争。
正值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关键时刻,陈炯明在广州发动了反对孙中山的武装叛乱,6月16日陈部炮轰总统府,欲置孙中山于死地。
孙中山适时地转移到永丰舰上,坚持与叛军斗争,8月9日离粤赴沪,第二次护法战争又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