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鼻猴简介
狭鼻猴(化石)(Catarrhinida-fossil),狭鼻猴(旧大陆猴)分布在欧、亚、非三洲,其最明显的形态特征是鼻间隔窄,鼻孔朝下和鼻甲基部相连,但化石中很少保存这一特征。
狭鼻猴类也包括猿类和人,化石较多而且分布很广。
已知约有6科28属73种,时间从晚始新世直到近代。
早期的狭鼻猴类化石主要在非洲。
第三纪是狭鼻猴类进化上较重要的时期。
亚辟猴是一种原始的狭鼻猴类,产自埃及法雍的渐新统,有两种,即Apidium moustafai和A.phiomense。
材料包括许多肢骨、牙齿、上、下颌骨及一些头骨破片。
后一种有像狨猴一样短的脸和小的犬齿,四肢适应于跳跃,是高度适应树栖的灵长类。
它的下颌较深,联合部愈合,齿式是2·1·3·3。
从上牙的形态看,它可能与山猿是平行发展的。
中猴(Mesopithecus)最早发现于希腊雅典附近的上新世早期地层,有两个种即M.pentelici和M.monmpessu-lanus,时代为晚中新世到晚上新世,广布于欧洲、近东。
材料包括许多头骨和头后骨骼。
头骨构造很象树栖的疣猴(Colobenes)。
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在头骨和牙齿上几乎所有的特征都是典型疣猴类的特征。
后肢明显比前肢长,肢骨较粗壮,显示出适应树栖的解剖特征。
有人认为中猴不代表绝灭的一支,而更可能是接近亚洲疣猴类的主要祖先。
山猿(Oreopithecus bambolii) 最初发现于意大利晚中新世的褐煤层中,材料为一副完整的骨架。
山猿有许多与人类相似的特征,如门齿、犬齿小;下第二前臼齿臼齿化;下颌联合较直;缺乏猴类的齿隙;尺骨的鹰嘴长度减小;与驱干相比,前后肢较长等等。
蹠骨粗壮,表明营地面生活和具有试用前肢来支持的能力。
但在距骨和跟骨的特征中则分别与猕猴类和猿类更为接近。
因此,山猿也被认为是猕猴类的共同祖先。
一些综合性的特征也被一些学者认为带有由高等猴类到猿类的过渡性质。
中国的狭鼻猴类化石已报道的有11属17种,除了人属(Homo)以外,主要有硕猕猴(Macacus robustus)、安氏猕猴(Macacus anderssoni)、蓝田伟猴(Megamacacalantianensis)、金丝猴(Rhinopithecus tingianus)、维氏狒狒(Procynocephalus wimani)、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长臂猿(Hylobates)等,70年代以来增加了第三纪的猿类化石,有禄丰西瓦古猿(Sivapi-thecus lufengensis)、粗壮池猿(Laccopithecus ro-bustus)、江淮宽齿猿(Platodontopithecus jiang-huaiensis和双沟醉猿(Dionysopithecusshuangouen-sis)。
中国狭鼻类化石地点已知有近百个,而以猕猴类的地点占多数,有60多个。
分布范围的北界到辽宁省本溪,南界到云南省马关,基本上分布在连接北京、蓝田、富民的联线以东。
时代从中中新世到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