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我是陌十八。
李世民起了关键作用。
李渊作为隋朝的关陇门阀,他们的渊源可以说不仅在朝堂之上,还在后宫之中。
隋朝末年,杨广开始流连于江南美色,并兴建土木,惹得各地官愤民怨,起义不断。
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这个重要的位置为他日后起兵反隋起了决定作用。
他不仅有重兵在手,各大官僚都知道他跟隋炀帝的关系,再加上几个生猛活虎的儿子,许多想反的人都看好他。
这可把李世民急坏了。
于是,他和刘裴二人,制造了一场让李渊没有退路的反隋立唐之战。
先说说李渊当时的处境。
到了炀帝杨广这里,他们就是亲表兄弟,可是那时候的杨广在各种消息下,开始对李渊起了疑心。
因为有一个术士说:李氏当兴,继起为王。
为了这句话,杨广杀了李浑一家,他也想到了李渊,可当时因为李渊势力太强大,暂时还不敢动。
他召李渊进宫,李渊装病不去,杨广知道了,直接来一句:干脆病死算了。
想想当时李渊听了这句话什么感受?当今皇帝是想让自己死啊。
李世民也劝过父亲说,天下之大,哪儿去不了,为啥非要守在这里?他杨广都对咱们这样了,与其等着被抓判下死罪,不如直接反了。
当时的李世民十六七岁,正血气方刚,做事一向干脆利索,多次对李渊的按兵不动心生不满。
李渊被派到太原这么重要的一个位置,从表面上看好像皇帝对他很信任,可实际上还派了两个人对他监视,这俩人又被安排做李渊的副手。
那时候的李渊还要对付突厥,他们三天两头来抢东西,所到之处,民不聊生。
这俩副手故意使绊子,导致打败仗,但是杨广不责罚他们,却反过来要惩罚李渊。
后来还是武则天的父亲从中协调,才让他们对李渊放松警惕,最后李渊干脆设计把他俩干掉了。
可以说,李渊这时如果不起兵,就如当年的韩信,早晚都会成为杨广的刀下魂。
别说李世民不甘心,这背后一大家李氏子孙怎么办?
再说李渊为什么迟迟不反?
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用在李渊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那样的时局,他不清楚吗?
可他跟隋朝是皇亲国戚啊,前面说了先帝杨坚对他那么好,只是现在这个老表杨广太暴政了。
他要是堂而皇之造反,人们会怎么说他?千年之后他又留下个不仁不义的骂名,他不想这样。
再加上各地都在割据称王,杨广再不问政事,可他毕竟是皇帝,他如果调动兵马,当前胜算把握还不是很大。
他早就想当皇帝了,但这个事要大家等不及了,主动把他推上去,而不是他自告奋勇。
看看这些皇帝们上位,几乎无一不是,有时想想真搞笑,但为政之路,又岂是咱们这般肤浅?
最后说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李渊的妻子窦氏。
这个窦氏可不简单,当年他的舅舅当皇帝时,娶了突厥可汗的女儿,但是他一直冷落人家。
有一次朝宴时,八岁的窦氏就给自己舅舅说,你不能这样,你想啊,现在咱们的实力还不足以与突厥对抗,你这样对人家女儿,让可汗知道了,怪罪下来,你应付得了吗?希望国舅还要从长计议。
这番话让在座的大臣都汗颜,他们之中没一人在背后善意提醒皇帝这个事,竟然被一个小孩说起。
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当初就是因为家人看到窦氏这份才华,想她的儿子们也会不简单,主动上门提了这门亲事。
现在,尽管杨坚对李渊不错,可窦氏心底这份恨一直没消,她也看到隋朝将亡,新一代的君主即将诞生,但临终前她还是对李渊说了一番话。
她说:继续韬光养晦,再忍一段时间,等乱到极处,你就可以振臂一呼了,终会成就一代大业。
李渊一向也很敬重自己的妻子,一些重大决定必与她商量,看着不久于人世的妻子,他流着泪说:我记住了,都记住了。
此后的李渊把这段话做到了极致,他表面上不断为杨广–,聪明人都看得出来他是在为自己扩大势力。
他拥杨广的儿子杨侑为皇,把政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冒然称王。
不过,要想当时的乱世,那些投靠他的人,很急啊。
如果李渊不行动,那些为了在乱世中有一番作为碰碰运气的人,他们就会弃他而去。
而且这些人,大多都更欣赏李世民,觉得这年轻小伙子是干事业的料,雷厉风行,又惜才如命,胆识谋略不逊于李渊。
毕竟老子在,李世民所有的行动当下还要指望老子。
所以,他们一起策划了一场让李渊无法回头的造反之路。
李渊又失去了妻子,加上不断打仗也比较辛苦,他们就领了两个妃子来陪李渊,最后生米煮成熟饭,这些人就吓他说:你看,现在你都把皇帝的妃子睡了,要么等皇帝来杀你,要么你直接反了。
李渊也知道这是他们使了一计,不如顺水推舟,把这个事干下去。
李世民在李渊的反隋路上,许多时候都起了决定作用。如果他不帮父亲下决定,可能就会错失良机,因为战事一天一变化,有些时候真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不得不的问题。
李世民这点真是聪慧多了,本来常年跟着父亲征战,懂得把握时机不说,更能与李渊形成默契,能建立大唐江山,他是不可缺少的关键人物。
看古代这些帝王的成事逻辑,无一不是精心谋划,耐心等待,但凡是那些考虑不太成熟,对自己预估过高,又对他人判断失误的人,最终都落得悲惨下场。
大到他们这种人,小到咱们做事,其实都要遵循这样的思路,冲动莽撞,实力不够,准备不足,自古都不是成事之人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