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探微简介
陆探微(?-约485年),南朝宋明帝时宫廷画家。
汉族,吴县(今苏州)人。
在中国画史上,据传他是正式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
他把东汉张芝的草书体运用到绘画上,可惜今已难再见到他的画迹。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载有他的画达七十余件,题材十分广泛,从圣贤图绘、佛像人物至飞禽走兽,无一不精。
与东晋顾恺之并称“顾陆”;连谢赫的《古画品录》中也对他推崇备至。
陆探微擅肖像、人物,学东晋顾恺之;兼工蝉雀、马匹、木屋,亦写山水草木。
明帝刘彧(465—472)时常侍左右,多为宫廷贵族写照,当时推为最工。
南朝齐谢赫评其画说:“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能称赞。
但价重之极乎上,上品之外,无他寄言,故屈标第一等。
”第一品共有五人,陆列为首位。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谓:“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
笔迹劲利,如锥刀马。
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檩檩若对神明。
”又因笔势连绵不断,称为“一笔画。
后人把他和顾恺之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别于张僧繇、吴道子之“疏体’。
史有以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浙西甘露寺大殿后尚有陆探微画的菩萨。
画迹有隋朝官本《黄帝战涿鹿图》、《燕太子丹图》、《孙氏水战图》等十二卷,著录于《贞观公私画史》。
裴孝源注:“私家搜访所得,先无题记可考。
”南宋赵与勤藏有《降灵文殊图》,相传是宣和内府之物,著录于《云烟过眼录》。
子绥、弘肃亦善画,绥尤著名,工画佛像、人物,以麻纸绘释迦像为最妙,因麻纸不易受墨,向为“丹青家所难”。
对陆探微绘画风格的了解可以说全部是凭借后人的著述。
陆探微没有一幅绘画真迹留存至今,所幸是陆的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有幸睹其真容的后人无不怀景仰虔敬之心,并以文字细加描述,从而使我们仍可窥见陆画面貌的基本特征。
南齐理论家谢赫首先给予陆探微绘画至高的赞誉,称其画:“穷理尽性,事绝言象。
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能称赞。
但价重之极乎上,上品之外,无他寄言,故屈标第一等。
”“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
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惟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
”显然,在谢赫看来,陆画已远远超越了作品外在形式的完美,直接把握到艺术的内在本体。
所谓“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即指能穷尽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达到上乘的理想境界,而非限于表面的描摹刻画,故谢赫将其置于上品之上,第一品第一人。
同时,谢赫又在总体上认为陆画“六法尽该(赅)”,即因“穷理尽性”而使画面收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陆探微为塑造合乎理想的典范,在绘画技巧上进行了新的探索。
他通过对草书连贯一气的行笔运势特点的敏锐把握和巧思妙琢,将它引入绘画领域,创作出前所未有的“一笔画”法。
现存作品中,与陆探微关系最大的恐怕要算在江苏南京及丹阳地区发现的墓葬镶拼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共四幅,风格类似,系据同一母本制作。
据专家考证,这些墓室墓主均为南齐人。
南京西善桥大墓墓主为南齐显贵;丹阳胡桥鹤仙坳陵墓墓主为齐景帝萧道生;丹阳胡桥吴家村的陵墓墓主可能是齐宣帝萧承或齐高帝萧道成;丹阳建山金家村陵墓主可能是齐东昏侯萧宝卷或齐和帝萧宝融。
画中八人均取坐势,气质神情各不相同,但都具备形象清瘦、削肩细腰、宽衣博带的外型特征,且行笔流利,线条绵密紧劲,与陆氏画风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