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倍简介
耶律倍(899-937年),又名耶律突欲,被赐名李赞华,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兄,辽世宗耶律阮的父亲。
自幼聪颖好学,深得耶律阿保机的喜爱和器重,916年被立为皇太子。
926年,封为东丹国王、称“人皇王”。
926年太祖病逝后,耶律德光继位为帝。
天显三年(928年)东丹国南迁,升东平为南京。
同时耶律德光对耶律倍施以控制和监视。
930年耶律倍弃国投奔后唐,赐名李赞华。
936年后唐发生政变,耶律倍遇害,葬显陵。
947年,耶律德光去世。
耶律倍长子耶律阮最终夺回了皇位,追谥耶律倍为让国皇帝,庙号义宗。
史载,耶律倍自幼聪敏好学,是文武全才,不但善于骑射和谋略,而且文化修养很高。
受父皇影响,耶律倍对汉文化尤其是儒学相当尊崇,是当时汉化程度最高的契丹皇室成员。
他曾命人购买万卷书籍,在东北名山医巫闾山顶建望海堂珍藏,故有“万卷藏书楼”之称,使之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最早、最大的私人图书馆。
他通晓阴阳、音律,精于医药、砭焫之术,工于契丹文和汉文的文章,曾经翻译《阴符经》。
耶律倍入后唐前所作的《海上诗》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辽代诗歌,耶律倍也善写契丹文诗歌,金代元好问曾经读过他的契丹小字诗,并作《东丹骑射》题画诗云:“意气曾看小字诗,图画今又识雄姿。
”耶律倍曾有《乐田园》等诗集,均已散佚。
现仅存《海上诗》一首。
他还擅长画本国人物,后来都被收入宋朝的秘府。
所以说,他集藏书家、阴阳学家、医学家、音乐家、文学家、翻译家、汉学家和画家等于一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儒者。
《全唐诗》收录其诗作1首。
生平
耶律倍(生卒899年—937年1月11日,926—930在位),辽义宗文献钦义皇帝,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乡耶律里(今中国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东)人,姓耶律,契丹文名图欲(或作突欲、托云等),大契丹国(后改称大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和皇后述律平的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和章肃皇帝耶律李胡的长兄,辽世宗耶律阮的父亲,东丹国国王(称人皇王,一般也通称东丹王)。
899年(唐昭宗光化二年),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图欲出生,当时阿保机虽未成为契丹部落联盟的首领,但他领导的耶律氏部落是契丹诸部中最强大的一支,所以他也是契丹的显赫人物之一。
在扫除了政敌和称帝的障碍后,在担任可汗的第十年春二月初一丙戌日(916年3月7日),阿保机自立为皇帝,建大契丹国(后改称辽国),改元神册,是为辽太祖。
同年三月初二丙辰日(916年4月6日),年仅十八岁的耶律倍被立为皇太子,成为大契丹国皇位的继承人。
公元919年11月7日,在跟随阿保机向北征讨乌古部时,作为先锋都统的耶律倍,带兵开路,首先进击,大破乌古部,俘获牲口一万四千二百头,车乘、庐帐、器物二十余万,使乌古部全部投降了契丹。
922年1月9日,耶律倍又率王郁等经略燕地,一度打到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大大扩张了契丹的领地。
924年春,渤海国杀死了大契丹国的辽州刺史张秀实,并掠夺州民。
事发后,阿保机召集群臣,颁布诏书,宣称要御驾西征。
众人非常惊讶,不明其意,因为渤海国在契丹东面,阿保机不急于报仇却去攻打西面。
其中,只有耶律倍最先明白了父皇声东击西的真实用意,并乘机向父皇献上了攻取渤海国的计策。
926年2月17日,契丹在攻克渤海重镇扶余城(今吉林省农安县)后,阿保机想先清点城中的户籍和人口,耶律倍却进谏道:“如今刚刚得到扶余城就清点户籍,人民必定不会安分。
如果现在乘着我军破竹之势,直接攻向渤海国的首都忽汗城(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则一定会攻克它。
”阿保机听从了长子的建议,让他和耶律德光担任前锋,于2月23日夜间开始围攻忽汗城。
3日之后,渤海国末代国王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
征服渤海国后,阿保机将其改名为“东丹国”,采用“天、地、人”三才之典故,册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并赐予其天子的冠冕。
因为阿保机自己的尊号是“天皇帝”,皇后述律平是“地皇后”,这样就确立了耶律倍“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地位。
但是,刚刚在草原上取得了重大战果的契丹人,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胜利的喜悦,很快就陷入了危机四伏的尴尬境地:开国皇帝阿保机没交代自己的身后事,就急病离世了。
皇位的合法继承人――皇太子耶律倍汉化程度很深,尊孔尚儒,主张契丹全盘汉化,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术;而临朝称制、大权在握的述律平则奉行草原本位主义,主张维护契丹奴隶制度。
她关注传统的草原经济,更关心契丹贵族的传统利益。
对于汉臣和汉人的农业经济、文化,她会借用,但并不愿看到其势力过大而影响到契丹民族自身。
虽然以天、地、人皇的顺序来看,文武双全的皇太子耶律倍很有理由继承皇位,但在文化传统的考量中,耶律德光却更加符合母亲的心意。
对皇位继承问题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述律平,果断地走上前台,用断腕指定了她心仪的继承人。
皇太子耶律倍洞悉了母亲的心思,无奈之下,只好率领群臣向述律平请命:“大元帅(德光)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
”主动要求将契丹皇位让给母亲喜爱的弟弟。
926年(天显元年)七月,阿保机在返回契丹的途中不幸病逝,在外的耶律倍接到噩耗后,马上动身返辽,而母亲述律平已奉梓宫西还,弟弟耶律德光也已先到“行在”。
兄弟二人的急速奔丧,意味着辽朝统治集团内部皇位争夺的开始。
早在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时耶律倍就被立为皇太子,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
但若论武功,却比其弟耶律德光稍逊一筹。
更为重要的事,母亲述律平在他们兄弟三人中偏爱耶律德光,况且此时她还摄政,掌握辽代军国大权。
于是述律平亲自导演了一场众拥耶律德光的把戏:她来到大臣齐集的帐内,对文武百官说:“我的两个儿子都很优秀,也都适合做皇帝,我不能决定由谁做皇帝,现在把选皇帝的权力交给你们,你们认为谁适合做皇帝就执谁的鞍辔。
”文武百官都知道述律平的意图,争先恐后抢着执耶律德光的鞍辔,并欢呼“愿事德光皇帝”。
耶律倍也知道其母的意图,就对大臣说“大元帅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
随后,耶律倍“与群臣请于太后而让位焉”,不得不让皇帝位给耶律德光。
927年(天显二年)底,耶律德光即皇帝位即辽太宗,可是他对哥哥耶律倍并不放心,对其实行了监视。
为此,兄弟之间的关系恶化,矛盾进一步加深。
耶律倍的处境被后唐明宗李嗣源所知,出于政治目的,他派人持书密诏耶律倍。
930年(天显五年),耶律倍投奔了后唐。
当他在金州(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即将上船时,面对故国,悲愤满腔,在海边立了一块小木牌,上刻《海上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
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他把“大山”比作自己,“小山”比作二弟,寥寥几笔,勾勒出契丹皇室内部矛盾的尖锐。
耶律倍到达后唐受到了热情地接待,后唐皇帝李嗣源以天子仪卫迎接,并赐姓东丹,名慕华,拜怀化军节度使、瑞慎等州观察使;后又赐姓李,赐姓名为李赞华,移镇滑州(今河南滑县),遥领虔州(今江西赣州)节度使。
虽身在异国,但耶律倍却常思念故乡和亲人。
933年(天显八年)后唐明宗李嗣源病死,其子李从厚即位不到半年,就被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杀死。
耶律倍认为这是攻打后唐的极好时机,派人密报辽太宗,希望利用后唐内乱之际攻打后唐。
耶律德光果然亲率大军南下,但他不是应耶律倍之邀,而是应石敬瑭之请。
936年(天显十一年),李从珂欲自焚,召耶律倍同焚,耶律倍不从,李从珂派壮士李彦绅害死了耶律倍,年仅38岁,洛阳一僧人把耶律倍的尸体收敛起来,暂时埋在一个荒山坡上。
后来,辽太宗把耶律倍改葬在他生前喜爱的医巫闾山。
937年(天显十二年),耶律倍长子耶律阮当了皇帝,追谥其父为“让国皇帝”,陵曰显陵。
1051年(重熙二十年),辽兴宗又增谥号文献钦义皇帝,庙号义宗。
书画
投奔后唐后,耶律倍虽然官为节度使,但并“不预政事”,多数时间用来绘画,并与后唐的知识分子、臣僚往来频繁。
他作为北方草原民族的画家,擅画水草放牧或游骑射猎的情景,所写贵人酋长胡服骑射,皆称珍华,特别擅长于画鞍马。
据《宣和画谱》记载,宋朝大内皇宫的秘府中共收藏有耶律倍的15幅画作。
评者谓其“马尚丰肥,笔乏壮气”。
《五代名画补遗》则谓其“画马骨法劲快,不良不驽,自得穷荒步骤之态”。
元代朱德润题其《射鹿图》云:“笔法圆细,人马劲健,真有盛唐风韵。
”《射骑图》卷,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4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武夫腰弓持箭,立于马前,正在校正箭杆,似在做出猎前的准备。
人马刻画最见功夫,活灵活现,血肉俱足。
笔法细腻,设色清雅,实为佳品。
《东丹王出行图》,绢本设色,纵27.8厘米,横125.1厘米,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这是一幅表现人物鞍马内容的画,与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称南宋陈居中临《东丹王还塞图》卷的构图人物极似。
画中绘有六人骑在骏马上,他们各具姿态,衣冠、服饰、佩带皆因身份的不同而各异。
马则矫健、丰肥、左右顾盼,慢跑前行。
东丹王在马背上手把缰绳,面带忧郁,若有所思,情绪正和他弃辽投后唐的处境吻合。
人物及马的线条描绘细腻精良,赋色华丽,尽显宫廷绘画之特色,构图布势前后照应,疏密相宜。
整个画面人物和马的动态形成一种行进的韵律。
卷末有无名氏题“世传东丹王是也”,书风近宋高宗赵构。
李赞华自投后唐明宗后,长期居住在中原,其画风对后人影响很大。
从文献著录来看,此卷是接近李赞华画风的一件精品。
评价
《辽史·义宗倍传》最后的“论曰”,高度概括、评价了耶律倍的一生:
“自古新造之国,一传而太子让,岂易得哉?辽之义宗,可谓盛矣!然让而见疑,岂不兆于建元称制之际乎?斯则一时君臣昧于礼制之过也。
束书浮海,寄迹他国,思亲不忘,问安不绝,其心甚有足谅者焉。
观其始慕泰伯之贤而为远适之谋,终疾陈恒之恶而有请讨之举,志趣之卓,盖已见于早岁先祀孔子之言欤。
善不令终,天道难诘,得非性卞嗜杀之所致也!虽然,终辽之代,贤圣继统,皆其子孙。
至德之报,昭然在兹矣。
”
此论点首先大力赞扬了耶律倍的“让国”行为,以及他的孝心和爱国热情,又说他之所以会有的这种义举,是因为他深谙孔孟之道,懂得“泰伯让国”的至德和儒家的忠孝之礼;然后对他的惨死表示了惋惜,并认为是他“嗜杀”所遭到的报应;最后说,他虽然有缺点,但他 “让国” 的义举感动了上天,使得他的子孙能够享有辽国的帝位。
这种说法虽然有“因果报应”的思想,但对耶律倍来说,却不失为一种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