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简介
周武王(汉语拼音:Zhou Wuwang;英语:King Wu of Zhou Dynasty),中国周朝第一代王。
姬姓,名发,周文王子。
文王长子伯邑考为商王纣杀害,立发为太子。
文王死后,太子发继位,将周都从丰迁到镐,即宗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西北)。
武王继承文王事业,用太公、周公、召公、毕公等为大臣。
即位第二年,观兵于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
传有八百诸侯不期而会,要求伐纣,但武王认为时机尚未成熟,还师归周。
随后,纣继续淫乱。
大臣微子劝谏无效,不得已出走;比干强谏,被惨杀;箕子也被囚为奴。
商朝统治阶层分崩离析。
于是,武王起兵,联合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西方及西南方国部落,渡过盟津,与诸侯相会,并作《太誓》,谴责纣的罪恶。
甲子日凌晨,周师与诸侯兵陈师于商郊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又作《牧誓》,号召决战。
这时纣也发兵抵抗,进行鏖战失败。
却在太公率先犯敌冲击下“皆无战心”,“倒兵以战”。
纣军土崩瓦解。
纣见大势已去,逃登鹿台(一称南单之台)自焚而死。
武王进入商都,商朝灭亡。
见牧野之战。
武王灭商后,分其王畿为邶、鄘、卫,设三监(纣子禄父、管叔、蔡叔,一说管叔、蔡叔、霍叔)加以治理。
继而派兵征讨商朝各地残余力量。
《孟子·滕文公下》和《逸周书·世俘》等说,当时共讨伐了99国,有652国向武王臣服。
武王分封了一批宗室功臣,如太公封于齐,周公封于鲁,召公封于燕等;还封了一些前王之后,如焦、祝、蓟、陈、杞等。
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武王在返周后选定伊水、洛水一带夏人的故居地,准备建立新的都邑,但不久病逝,未能实现计划。
其子成王继位,周公辅佐,终于和召公一起建成了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
家族
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蟜极—帝喾—弃(史称后稷,本名姬弃)—不窋(zhú)—鞠—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姬类)—周太王(又称古公亶父,本名姬亶)—周王季(也称季历,本名姬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
周武王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