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遁简介
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林公或支公。
本姓吴,东晋陈留(一说河东林虑)人,后长住会稽剡县。
出生于事佛之家,幼有神理,聪明秀彻。
年二十五,投洛阳白马寺出家。
后至建康,与当世高士王洽、刘恢、许询、郗超、孙绰等交往甚洽。
尝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系之以各适性为逍遥,支遁谓:“不然,桀与跖以残害为性,如适性为得,彼亦逍遥矣!”于是退而作《逍遥游注》。
见解独到,自成一家,群儒旧学,莫不叹服,称为“支理”。
后还吴,立支山寺。
未几,欲入剡。
时谢安在吴兴,遗书相邀。
王羲之在会稽,闻遁赴剡,特往拜访。
邀住山阴灵嘉寺,与王宅近,可朝夕晤谈。
未久,遁入剡山,在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常随禀学。
著《释矇论》。
晚年移石城山,立栖光寺,宴坐山门,游心禅苑,木食涧饮,浪志无生。
注《安般》、《四禅》诸经,著《即色游玄论》,创般若学即色义,宣扬“即色本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
又著《圣不辩知论》、《道行旨归》、《学道诫》等。
后又至山阴,讲《维摩经》。
哀帝连遣两使,召至都。
至东安寺,讲《道行波若》,朝野悦服。
留京三年,上书乞求归还东山。
诏许,资给发遣,事事丰厚,一时名流与之饯别。
于是收迹剡山,毕命林泽。
以废帝太和元年(366)闰四月四日卒,年五十三岁。
《世说新语》引王珣《法师墓下诗序》、《建康实录》、嘉泰《会稽志》并云墓在石城山。